古代医家用于治疗蛔虫病的经方,乌梅丸是如何配伍而来的?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4-30 14:23

在我们现代的医学中,都知道蛔虫是常见的寄生虫,随着医学的进步,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就会服用治蛔化蛔的药物,所以已经很少有人成年之后会发生因其扰动而导致的疾病症状。那么在古代,卫生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医生们是如何去治疗此类病证呢?在医圣张仲景所著的文献之中就有一个经典的方剂,用于治疗因蛔虫扰动而导致的蛔厥。

乌梅丸全方共十味中药,这也是在仲景经方中少见的配伍药物较多的方剂之一,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蜀椒、桂枝、当归、人参以及黄柏。

方中以用醋浸泡过的乌梅为君药,醋制可增强乌梅的酸性,更加增强其平抑蛔动的作用,同时酸味入肝,可以益阴、敛肠;蜀椒、细辛均属于辛辣的药物,辛能发散,可以通阳驱寒,同时又可以杀虫伏蛔;黄连和黄柏,性味苦寒,可以下驱蛔虫,泄热止吐;附子、干姜、桂枝均是辛热药物,可以扶助身体阳气以制寒;另外还佐以补气的人参和当归甘温以补养人体气血。

在古代,蛔虫扰动可以说是比较常见和严重的疾病,尤其是蛔厥,病人会表现出烦躁,尤其是得食而烦的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吐蛔”,如果出现此种症状,则提示体内有一派上热下寒之像。

所患蛔厥的病人,身体往往脾虚肠寒,也正是因为体内有寒,蛔虫就会扰动不安,导致烦躁,古代医家总结蛔虫的运动是“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此方中汇聚了酸、苦、辛诸位药物,同时药性寒温兼具,共同起到清上温下,安蛔止痛的作用。

在现代临床之中,用这个方剂治疗蛔虫病的案例虽然减少,但是它还有很多别的用处,比如说止下利,通过化裁之后,可以治疗各类肠炎,甚至是五更泻。对于身体由于虚实寒热错杂、血气阴阳失调而导致的癔症,也可以用其治疗,甚至是失产之后,身体因为调养不足而导致的功能失常之症亦可。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