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一位临床西医眼中的中医疗效!

文 / 国易堂中医药
2019-04-18 16:05

看来中西医之间并无泾渭之分,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如何去应用,尤其是中西医医生之间若能精诚合作,为着同一个目的、同一个病人而发挥各自不同的专业优势,必将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真实:一位临床西医眼中的中医疗效!


我是一名长期接受西医正规教育,并已行医20年的心胸外科医生。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驾轻就熟,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随着社会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我所遇到的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也随之增多,一是麻醉的耐受性和高额费用问题;二是心脏手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问题;三是肺癌术后化疗的毒副反应问题。

虽然西医有很好的诊疗规范、会诊制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但却无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为此我常常自责不已。

进入曙光医院后,通过和中医接触,我认为完全可以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请中医来帮助解决问题。

于是我开始接近中医人,请他们会诊,向他们请教,跟他们交流,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我和认同我。渐渐地,在我们心胸外科的医疗工作中,开始融入了一些中医的成分。

与针灸、麻醉医生合作,开展复合麻醉下的心脏手术

2006年8月15日,在针灸科李国安主任医师实施的针刺麻醉辅助下,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例肺动脉瓣切开成形术。

患者是一名29岁的女性,她患了一种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4个月前,曾因此病引发脑部脓肿并致左侧肢体偏瘫,在某医院做了开颅清脓手术),这次手术是为了彻底解除病患,把通入心脏的肺动脉底部原本粘连的部分切开,让血管通畅,再将肺动脉修补后缝合。

由于两次手术间隔时间过短,如果再次全身麻醉,很有可能引发后遗症。因此我们采用了针刺与药物复合麻醉手术。这是我进入曙光医院做的第一例针刺麻醉辅助下的心内直视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实践证明,针刺复合麻醉术中不使用气管插管,麻醉药的使用量仅为常规全麻使用量的1/5,患者在术中始终处于浅睡眠、自主呼吸的无痛状态,全身应激反应较小,机体抵抗力较强,故患者的呼吸道无任何损伤,术后的监护室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患者康复时间缩短,抗生素的选用级别降低,术后初次进食时间和初次下床活动时间大大提前,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及肺部并发症减少,因而与之相关的医疗费用亦明显降低。

在上述病例成功的鼓舞下,我院成立了针刺麻醉教研室,在针刺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理念取代了以往针刺麻醉心脏手术要“保持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的传统理念,在术前准备、针刺穴位和刺激强度、麻醉管理、体外循环管理、手术操作的诸多环节均做了优化调整,在确保术中病人安全、无痛苦的前提下,提高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种类也从单纯的先天性心脏病扩大到各类心瓣膜手术。

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改善肺癌术后的化疗状态

目前,肺癌病人越来越多,其病情也越来越复杂,以前单纯靠手术切除的方式已不能达到让病人长期生存并保持一种良好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外科的综合治疗。

外科综合治疗包括对肺癌的分期诊断、手术条件的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定期随访和生活指导等内容,它是一项系统医学工程。尤其是中早期肺癌病人术后的辅助化疗必不可少,但是化疗药物有很强的毒副反应,如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和明显的骨髓抑制等,许多病人因无法耐受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而自行中止化疗,以致他们不是倒在手术台上,而是倒在了化疗途中。

我们在参加有关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中认识到,如何保证入组病人克服化疗的毒副反应,顺利完成化疗计划,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对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辅助化疗的过程中,常请中医科协助治疗,尚无一例病人因毒副反应而终止化疗;而其他西医院课题组的反馈信息显示,因化疗的毒副反应导致出组或延期化疗的病人,已占全组的15%~20%。

实践说明,中药治疗肺癌术后化疗状态,不但能够减轻或消除化疗的毒副反应,而且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我竭力主张,在西医治疗肿瘤期间应请中医积极参与,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临床方面,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即使医学优势最强的西医外科乃至心胸外科,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疑难杂症。当我遇到这种问题时,常请中医会诊,取得了满意效果。

有一位76岁的女性高龄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近4个月来因心绞痛反复发作,一直卧床,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在我科成功地做了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开始发热,此后20余天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0℃左右,最高时达38.6℃,胸腹胁肋部皮肤表面泛发晶莹样小水泡,同时伴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汗出如洗、身肤湿冷、大便秘结、持续高血糖、伤口难以愈合等。我们用尽西医办法,均无显效,遂请传统中医科医生会诊。中医诊断为湿热病和虚损病,主要病机为湿热壅盛,兼夹气阴两虚、津亏肠燥、心脉虚瘀等。由于虚实夹杂、燥湿相兼,证情比较复杂,故而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面色逐渐红润,已能自行饮食,能够下床站立、挪步乃至缓步行走,最终痊愈出院。

此案例令我感受颇深。一般来说,祛邪是西医之长,调理善后和扶正固本是中医之长。此例却相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祛邪为主,西医扶正为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看来中西医之间并无泾渭之分,关键是我们如何去认识,如何去应用,尤其是中西医医生之间若能精诚合作,为着同一个目的、同一个病人而发挥各自不同的专业优势,必将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