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八阵之左归丸、右归丸、八味丸!

文 / 故事中的医学
2019-04-17 20:10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句话,是张景岳先生在“新方八阵”的“补阵”中提出的。

原话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是阴阳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良好例子。

具体些说,这是《黄帝内经》“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治则的变化运用和进一步发挥。

补法是治病八法中的一个大法。补阴法、补阳法又是补法中的重要方法,它比补气法、补血法更为深入,更为复杂,运用起来更为困难,但气血阴阳、阴阳气血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张景岳说:“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阴阳之治辨也。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又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阴阳邪正之离合也。”

这些理论看起来好像难以捉摸,实际是中医观察疾病变化的客观规律,用现代话说,就是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医治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差半分毫厘。

下面就补阴补阳之法,常用于虚劳、痨瘵等病,举数方分析如下。

1

小建中汤

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方药组成有: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

本方重在补阳,但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桂枝、白芍一阴一阳,调和营卫;甘草、饴糖一阴一阳,补和营卫;生姜、大枣一阴一阳,宣和营卫。这些药互相生化制约,酸甘合化生阴,辛甘合化生阳。

又本方既符合《内经》“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之旨,又合乎“劳者温之”之治则。

曾治一高中学生,男性,一年多来,长期低烧,面黄肌瘦,鼻衄,少腹拘急而痛,曾在北京各医院请中西医诊治,且有的中医开的药方价钱很贵,但仍久治无效。

我按“虚劳”治之,与小建中汤,服后即效,经服二三十剂,很快痊愈,以后继服薯蓣丸而收功。

2

八味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原文是:“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地黄丸主之”。方药组成是:熟地240克,丹皮90克,山萸120克,泽泻90克,山药120克,茯苓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原方熟地为生地,肉桂为桂枝,后世均改为今方)。

这八味药,非常清楚地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精神。本方是补阳之剂,但是在大量补阴的基础上来补阳。熟地是大量的,但是,是为了用附子,是阴中求阳。

方中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是一补一泻,一温一凉,一走一守。山萸补,泽泻泻;熟地温则丹皮凉;山药健脾,茯苓利湿;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都互相制约,这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体现。说明了阴阳互根,阴阳相助,阴中求阳的道理。

例如油灯的油将尽时,一下加许多油,可使灯火淹灭,这时如一边加少量油,一边拨长灯捻,既添油又拨灯,灯就越来越亮。这就可帮助理解八味丸于阴中求阳的道理。

3

薯蓣丸

出自《金匮要略》,原文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方中用了大量山药,其他药味尚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麦冬、阿胶、干姜、大枣、桔梗、杏仁、桂枝、防风、神曲、柴胡、白蔹、豆黄卷。

本方中的甘草用量仅次于薯蓣,体现了“将以甘药”的精神,抓了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

先天之本是精气之源,故方中有生地、阿胶。抓后天补先天,以后天来育养先天,山药本来是静药、阴药,得人参、甘草、桂枝等阳药之气味而能补气血,所谓“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总之,阴是基础,基础固才能发展阳气。

4

大补元煎

这是张景岳补阵中的第一个方剂,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等。

方中特别说明人参必要时用至2~3两,熟地必要时可用至几两。方中尚有山药、杜仲、当归、山萸、枸杞、炙甘草。

此方也是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也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能体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

5

右归丸

这也是张景岳的方剂,治元阳不足。方剂组成为:大熟地、山药、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片。

方剂特点是,用大量的熟地,中量的当归,其余是一般量。

本方旨在补阳,治元阳不足,故而用了附子、肉桂,但又用了大量的滋阴药,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的观点。

6

左归丸

亦是张景岳的方剂,治真阴、肾水不足。方剂组成:大熟地、山药、枸杞、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本方特点是:补肾用了大量熟地,滋阴用了龟板胶。鹿角是补阳的,但做成胶,又有益阴的作用。鹿角胶是为了鼓动龟板胶更好地生阴而设。

故本方偏于治真阴、肾水不足。

熟地、龟板胶、菟丝子、山萸肉补阴填精;山药补脾生精,张锡纯认为,“山药色白入肺,味甜入脾,有黏汁入肾”,配以熟地、山萸肉入肾,用牛膝引药下行而补肾阴。

在大量补肾阴药中,又配鹿角胶、枸杞等温性药,方中的温性药、阳性药有升发的意思,这样才能达到“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的目的。

张景岳的左归丸、右归丸,就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的观点。这一观点给后世以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