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受损,是百病之源!

文 / 张其成
2019-04-02 18:24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人体的阳气会在活动的时候扩张旺盛,但如果太过亢奋、烦劳,最终会导致阴精耗竭。如果这种现象积累到了夏天,就会发生“煎厥”病。夏天天气炎热,阴精这个水被火煎着,慢慢就被煎干了,所以叫“煎厥”。这种病的主要证状是:眼睛昏蒙看不清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这是一种什么病情呢?这里打了一个比喻:“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意思就是像溃决的洪水冲破了堤坝一样,汩汩洪流不可制止。“都”通“渚”(zhǔ)字,这里指防水的堤坝。这个比喻形容“煎厥”病来势凶猛,无法控制。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yù 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人体的阳气在发怒的时候,形和气就隔绝了,血就会郁在头部,就会发生“薄厥”病。怒则气上,血随着气也往上涌,淤积在头部就会使人昏厥,这就薄厥。不仅如此,还会伤到筋。气血上涌,不能正常循行,筋就不能得到濡养,就受伤了。筋一受伤,肌肉就会得不到约束,就会变得松弛,肢体就不能自如运动了,严重还可能会出现瘫痪。

“汗出偏沮(jǔ),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cuó fèi)。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zhā),郁乃痤。”

人体阳气虚,气不能在周身流动时,就会“偏沮”,“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无汗。这是阳气受伤的结果,阳气保卫于外,阳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主管汗孔开合的,现在阳气不足了,不能温暖全身了,所以就半边有汗,半边无汗,进一步就出现偏枯竭,就是半边身子枯萎,半身不遂。

有的人阳气受伤之后,“汗出见湿”,汗出之后,毛孔张开,此时容易感受湿气,汗孔马上闭上,这样就产生“痤痱”,生痤疮、生痱子。痤为小疖,痱为疹子之类。

“高粱之变,足生大疔。”“高粱”就死膏粱,膏粱厚味,肥甘油腻食物,吃多了,就就容易生疔疮。“足生大疔”,不一定是脚生疔疮,脸上、脖子上、身上也容易生疔疮,“足”是一个副词,指容易,足可以。多吃肥甘油腻的食物,会生湿、生热、生痰,体内的湿热、痰热,表现在外面就是疔疮。“受如持虚”好像拿了个空的器物一样,特别容易感受外邪。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劳动出汗,加上受风,寒气迫近皮肤,汗毛孔堵住了,不能正常开合,积郁在里面化成热,就会变成酒糟鼻子。“皶”意思是鼻尖有发暗红色疱点。郁积久了,就会发生粉刺,或者痤疮、疖子。这是吃肥肉或者油腻太重东西导致阳气受损的结果。黄帝接着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阳气在人身体里,既可以养神使精神充足,又可以养筋使得筋骨柔韧。“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倒装句,是指养神则精、养筋则柔——养神则使神精明,养筋则使筋柔韧。如果阳气不足,皮肤腠理、汗孔就不能正常开合,寒邪之气就乘机而入,就会使人体筋脉拘紧,不能伸展,背脊弯曲、不能直立。“大偻”是曲背俯身的意思,也是我们通常讲的佝偻(gōu lóu)病,北方叫罗锅。因阴阳开阖不正常了,寒气入内,背为阳,阳虚导致寒气藏于背部且陷于脉中,产生背部的佝偻。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人体的阳气过多累积,也会导致死亡。如果阳气阻隔了、闭塞住了,这时就需要泻法消积散阳来治疗,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一日之内就会死亡。阳气本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能量,应当正常运行,现在被阻隔住了,热量慢慢郁积起来,就会导致火热证,引起阳热实证,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生命危险。如果遇到“粗工”就是下等医生,就会送命。可见阳气既要充足,又要正常流动,不能阻隔,才能抵御风邪,保持身体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