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吴鞠通《温病条辨》如何治“肾”?看完定有所获!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4-01 16:43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肾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有哪些病变?应如何治疗?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肾之处颇多,惜语焉欠详,又不免有所疏漏,且其内容散于各条文中。

本文拟就吴氏所论,再参以己见,试阐发肾与温病发生、发展、辨证、治疗的关系。



1、病温之原,须究肾精

人体感受温热之邪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正气之强弱,而正气的强弱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其一是卫气的功能是否失常。

当卫气御外功能减退时,温邪易入侵人体而发病,尤其多发为新感温病,初起以卫表见证为主。

其二是肾精之盈亏。当肾精不足时,亦易患温病。

吴氏在《内经》“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病温者,精气先虚”(上焦4)。因肾精不足而发生的温病,尤以伏气温病为多,即病发之初就有明显的里热见证。

对于肾精不足与温病发生的关系,吴氏进一步提示:“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原病4)。

其义似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由于人体真阴不足,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阳热内盛而处于亢进状态,一旦感受温邪,极易导致火热之势炽盛,甚则内陷而伤阴、厥脱。

这种真阴不足,每为素体禀赋条件所致,所以有些人看似形体壮实健康,在患某些温病后,其临床表现反而较重,而易发生危重变证。

二是由于真阴不足,温邪易乘虚而入里,故初病即可见里热见证。

同时,因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肾精不足就不能充养全身腑脏,心、肝等脏亏虚,温邪内陷而有昏、痉、厥、脱之变。

除此以外,如平素摄生不慎,过度劳作,或大病之后,或年老而肾阴亏耗,或年幼而真阴不充,亦可导致卫气不足而减弱全身防御功能,从而易感温邪而发为温病,所以劳倦、大病后,以致老年人、小儿易患温病。

对于肾精的概念和肾精不足的原因,吴氏提出:“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原病3)。

即强调,所谓精不单是指生殖之精,肾精不足亦不仅是房劳所致,此论甚有见地。

对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为肾精不足,尚不止“不藏”一端,凡久病、年老、劳作过度之类固然属“不藏”,而素体禀赋不足或小儿,则属“不充”之类。



2、温病之变,终多及肾

吴氏在论述温病传变规律时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中焦1)。

说明温病传变最终可伤及下焦肝肾,按吴氏原意,肝肾主要是指肝肾真阴,其中又以肾精耗伤为主。

然而,从《温病条辨》下焦篇内容来看,温病伤肾又有阴阳之别,除了较常见的肾阴耗伤外,还有伤及肾阳的,甚至导致肾阳衰微。

温病之终易伤阴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温病系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致病后阳热炽盛,极易耗伤阴液,而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本,当阴伤较甚则可累及肾阴,最终肾阴亏耗。

二是患温病,尤其是患伏气温病者,每在发病前已有肾精不足,在病变过程中,邪易入下焦,故更易耗伤肾阴,这就是伏气温病较易形成真阴耗伤证的主要原因。

三是由于其它脏腑病变的影响。

如阳明热盛,尤其热结肠腑阶段,不仅大量津液外泄为汗,而且津液为邪热烁耗,其甚者则耗及肾阴,故吴氏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明癸水者(下焦1)。”

至于肾阳亏耗的原因,除了上述肾阴伤甚可累及肾阳,而致阴阳两伤外,每常见于湿热类温病中,湿邪属阴,而易损阳气,故导致肾阳衰微的病理变化,肾阳衰微之甚者可出现阳气外脱。



3、肾病之证,表现多端

温病出现肾的病变,其种类甚多,性质不一,《温病条辨》所述较全面,现归纳于下。

一、真阴耗竭

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竭,尤其是以肾阴亏耗为主,属邪少虚多之候。

证见低热颧红、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脉虚大;

或见心中震震,舌强神昏,或见耳聋,或见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

或见脉结代,甚则脉一息两至等。

二、虚风内动

真阴耗竭后,水不涵木而导致肝风内动。

除有上列真阴耗竭见证外,还见手指蠕动,或四肢厥冷,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脉细促。

三、阴虚火炽

由于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炽盛,而心火愈盛又更耗灼肾阴,致阴虚火炽。

证见心中烦,不得卧,其它尚可见低热、口干咽燥、苔薄黄或薄黑,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

四、真阴大伤,元气欲脱

如真阴耗竭已极,即吴氏所说:“真阴仅存一二”,元阳将失附丽,即有绝脱之变。

证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或见汗自出、中无所主。

五、邪伏阴分

温病后期,余热未尽而肝肾之阴已伤,余邪深伏阴分。

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六、少阴虚火上炎

温病后期,肾阴不足而致虚火上炎。

证见咽痛、胸满、心烦。

七、暑邪深入少阴

暑温后期,暑热之邪伤及下焦真阴,筋脉失于濡养,此时真阴伤而余热未去。

证见发热、烦躁、消渴或麻痹。

八、气阴两伤

温病后期,不仅真阴消烁,而且元气受伤。证见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

九、肾阳虚惫

在痢疾、疟疾、湿温等病后期可伤及肾阳,如久病脾胃两虚者,可见纳谷运迟、便溏,甚则滑脱不禁等。

在温热病中出现的少阴寒证,即四肢逆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亦是肾阳虚惫之证。

十、阳虚湿盛

在湿热性温病后期,每易出现肾阳虚衰,湿邪内盛,其表现有多种。

或为浊湿久留肠胃而致肾阳不足、湿浊内困,证见气闭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

或为湿邪久伏少阴,致肾阳衰而湿内盛,证见舌白身痛、足跗浮肿;

或在湿温后期,湿胜阳微,证见肢体浮肿、心悸、喘促等,或肾阳不足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证见四肢厥冷,舌淡口不渴,小便不利或不通。

十一、湿困肾阳

湿浊较甚,闭阻下焦,则可困遏肾阳,临床见证以二便不通为主。

如吴氏所说:“肾中真阳为湿所因,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下焦56)。

十二、饮伏下焦

痰饮所在部位有上,中、下焦之别,而痰饮在下焦不仅可困遏肾阳,还可格拒真阴,致真阴不得外滋上潮,故临床多有口渴症状。

十三、阳气外脱

在温病过程中因素体阳气衰弱,病中温邪耗散阳气,过用或误用寒凉而戕伤阳气,以及阴血大耗,均可导致心肾阳气外脱,并每多见内闭外脱之证。

证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神疲,脉微细欲绝等。



4、治肾之要,当分标本

温病出现肾之病,一般以虚证为主,但往往又兼有邪实,此时以肾虚为本,邪实为标。

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分清标本、缓急、轻重,而确定主以补虚,还是主以祛邪,或补泻兼施。

吴氏说:“在下焦以存阴为主,存阴之先,若邪尚有余,必先以搜邪”(下焦48),即是指出当下焦肝肾不足时,确立标本缓急轻重的原则。

在治本方面,不外“预护”和“补益”两端。

“预护”,即在温病中虽未出现明显的肾病见证,而根据其病机特点或发展趋勢,采取某些预防肾病发生的治疗措施。

“补益”,即根据肾之阴阳所虚而分别补益肾阴或肾阳,或肾之阴阳并补。

此外,亦有其病虽未伤及肾,但通过治肾而有助于其它脏腑病证的治疗。

如吴氏在阐发化斑汤中玄参作用时说:

“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玄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绝也”(上焦16),即说明在治疗阳明胃热发斑时,用补肾阴之玄参,可助清胃之力。

在治标方面,大致有“逐邪”和“扶正”两端。

“逐邪”是用攻逐透邪之法祛除邪实。

由于引起肾病的实邪有的在肾,有的不在肾,故其治法亦各异。

对于因其它脏腑之实邪而致肾病者,治疗重点在祛除其它脏腑之实邪。

如因阳明腑实而劫耗肾阴者,攻下腑实就可以保护肾阴,即“急下存阴";

如湿浊在下,困遏肾阳者,则主以祛除下焦湿浊;

如邪留伏阴分者,又当主以清透余邪。

“扶正”是指通过扶助正气来达到祛邪的目的,与单纯的补虚不尽相同。

如真阴内耗而虛风内动者,以滋补真阴来平息肝风;肾阳不足且有虚火上炎者,可通过育阴来退虚热。

在临床上,温病中肾的病证多为虚实错杂,因而多标本同治,且标本间又互相联系,如补虚每可有助祛邪,祛邪亦为护正。

故吴氏指出:“有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者,有一面补阴,一面搜邪者,有一面填阴,一面护阴者,各宜心领神会,不可混也”。(下焦17)



5、温病治肾,诸法纲目

一、滋阴法

1. 滋补真阴

用于真阴耗竭证,方用加减复脉汤。用药主以甘润,多以甘寒与咸寒、酸寒相伍。

真阴虚甚者,可用“浓浊填阴寒隙"之品。

2. 滋阴息风

用于阴虚风动证,方用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

用药除了上述滋补真阴之品外,还可加用介石潜阳镇定之类。

3. 滋阴降火

用于各种真阴虚耗的虚火上类证,如仅为少阴之水不足而虚火上炎致虚烦、咽痛者,主以滋阴,用猪肤汤之类即可。

若肾阴不足而心火炽盛,用黄连阿胶汤、连梅汤等。

4. 滋阴固脱

用于真阴将竭而元气欲脱者。

用方为滋补真阴剂中加入滋补元气固脱之品,如救逆汤或大定风珠加入人参、龙骨等。

5. 育阴透邪

用于邪气深伏阴分证,方用青蒿鳖甲汤。

二、温肾法

1. 温补肾阳

用于各种肾阳虚惫和少阴虚寒证,方用四逆汤、参茸汤、肉苁蓉汤等。

吴氏对肾阳虚惫者每加用温补督脉之品,如鹿茸。

此外,还常用补骨脂、葫芦巴、韭子、大茴等温补药。

2. 温阳祛湿

用于各种肾阳不足、湿邪内盛,或湿浊困遏肾阳证。

方用鹿附汤、安肾汤、术附汤、双补汤、椒附白通汤、真武汤等。

用药除上述温补肾阳诸药外,祛湿常用茯苓、苍术、白术、厚朴等。

此外,有湿浊困于下焦而二便不通者,可用半硫丸。

3. 温阳固涩

用于脾肾阳虚,大便滑脱不禁证,方用三神丸。

4. 回阳救逆

用于阳气暴脱证,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吴氏对此无专条论述,但强调“诸阳欲脱”时在四逆汤中当加人参,即寓此意。

三、阴阳双补法

用于真阴耗伤,元气亦伤之证,方用三才汤。

此外,吴氏所用的加减复脉汤加人参等法也是属于两复阴阴。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