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治疗妇科病必重点治血?老刘详解,一看就懂!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3-11 12:20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妇科疾病的产生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等因素引起,病情错综复杂,亦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乳等生理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均与血分息息相关。

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指:“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先。”经、带、胎、产等疾病均需以治血为着眼点。

治血法为治疗妇科诸病之大法。因此,班老在治疗妇科病时,均考虑妇女以血为本、阴血难成而易亏、血分易虚易瘀的特点,遣方用药注意既能治血又不伤血。

在治血的同时,班老还根据妇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特点,重视疏肝理气。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周流,气能行血、摄血,气赖血以载,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可以及气,临床上常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等。

因此在治疗血分病证时,还应注意佐以理气之法。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为冲任二脉所系,肝气是否疏畅条达,与妇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总之,气血以流通为贵,因而治疗血病之法,虽有温、清、补、消之别,但其着眼点在“通行”二字,从而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的目的。

二、辨证治血,治血论瘀

活血化瘀是治疗血证的大法之一。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一书即有活血化瘀和补血化瘀之说。

唐宗海《血证论》则指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即凡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患,总有溢于脉道之外的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为瘀,在血止之后,治疗以祛瘀为要。因妇科病均与血有关,故活血化瘀之法,是治疗妇女疾病的重要的法则之一。

老刘认为,治疗血瘀的关键是认清产生瘀血的因素。在临床上,导致妇女瘀血常见的病因有多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病可以及血,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百病生于气也”。

因此,气滞则气机不宣,升降失常,而致经脉不利,血行受阻而成瘀;气虚气机鼓动乏力,血行迟缓而成瘀。

气滞与气虚均能导致血液运行障碍,而形成瘀血,故《素问·调经论》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论述。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血液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在妇科临床上,寒凝血瘀的病证是很多见的

除寒凝血瘀外,热郁血瘀也不能忽视。《伤寒论》就提出了“瘀热在里”、“下血乃愈”的理论;《血证论》也有对“热瘀经闭”的病理和治法的论述。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使气机升降失常,五脏气血不和,胞脉阻滞,产生瘀血病变。

尚有跌扑损伤肌肤经脉或五脏六腑,血溢脉外而成瘀,或血病失治,致留瘀为患。

根据瘀血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则。

总的来说,活血化瘀有疏通经络、祛瘀生新、行血止痛、软坚散结止血归经之功效。

运用活血化瘀之法,必须在其基础上,针对疾病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理气化瘀、益气化瘀、温经化瘀、凉血化瘀、滋阴化瘀、补血化瘀、燥湿化瘀等。

应当注意的是,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正气与瘀血的关系。瘀血的病变,一般多为顽固之疾,以正气虚为本,瘀血为标。

因此,治疗上要根据正气的强弱,采取徐图缓攻之法,在运用各种化瘀法时,要顾护正气,才能收到瘀去正复的目的。如果攻伐峻猛,妄图收效于旦夕之间,则往往伤伐生机,甚至加重病情。

同时,在瘀血已经基本消除之时,应该适可而止。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三、治血法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运用

妇科疾病多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液的病变,出现血热、血寒、血虚、血瘀等多种病理状态,从而导致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1.月经病要治血

血是月经的主要成分,月经的病变即为血的病变。因此,月经病的治疗必须要治血。

经行提前,属血热炽盛者,当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肝郁化火而致血热者,则当用疏肝清热之法,常用丹栀逍遥散治之。因血得温而行,遇寒则凝滞。正如《素问·调经论篇》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苦寒之品虽能凉血止血,但又能凝滞血液,因此应该慎用。班老对黄芩、黄连、栀子等苦寒之品慎用或不用,常改用甘平或甘凉之药物。

经行错后,属血海空虚,阳虚宫寒者,当以大补气血、温肾暖宫之法治之。如为七情过极,肝气郁结,血行不畅而致经行腹痛,胸胁、乳房胀痛者治之以行气导滞为法,常用逍遥散越鞠丸。如虚瘀夹杂,经行疼痛,则当用温经散寒、补血化瘀,以温经汤治之。

崩漏者暴崩而下,或漏下不止,需辨清病性之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缓、急,对证用药。如属气虚不摄血者,宜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量多如山崩,病势危急,当取独参汤单味直入,以益气固脱;属伏火内动,血热之变者,治之当以清热止崩法,常用《妇人大全良方》之四生化丸(汤),酌加丹皮、藕节、大蓟、小蓟等清热凉血化瘀之品;属血瘀之患者,出血量或多或少,下腹胀痛剧烈者,块出痛减血出之时以《傅青主女科》之逐瘀止血汤为主方,加以止血化瘀之三七、炒山楂、仙鹤草等,达到“化瘀之中有止血”的目的;血止之后,在化瘀消癥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健脾。

2.带下治湿,佐以治瘀

带下病根据色泽和伴有的症状,临床上分为白带、黄带、赤带、黑带、青带、五色带等,其中以白带、黄带、赤带多见。

带下的病因有多种,但均是由于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生血,聚而成湿,流注下焦,停滞胞宫,损伤冲、任、带诸脉而引起的病变。

湿的轻重多少,直接关系到病情的深浅程度,湿重带多,湿轻带亦少。而湿邪重浊粘腻,阻遏气机,则血脉不利,血行不畅易为瘀。

瘀积壅滞,影响水液的蒸腾输布,反下注胞宫,湿瘀互结,损伤胞脉,出现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因此,治之既要清热利湿,又要化瘀止红。

3.妊娠病要养血

妊娠疾病是错综复杂的。

由于孕后阴血下聚胞宫以养胎,阴血不足,或由于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或因肾虚则冲任损伤,胎失所系,胎元不固而发病;或因血聚冲任冲脉气盛,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恶阻;或因阴血不足,肝血亏虚,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而血瘀水停致病。

由于母血是营养胚胎的物质,孕妇情志的舒爽或忧怒,气血的充盈或亏损,时时刻刻影响胎元的发育。而胎气的壅滞,又引起孕妇五脏功能不和,气血失调。因此,治疗妊娠疾病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既要养血以治病,又要顺气以安胎。

4.产后病要补血化瘀

新产之妇,既虚且瘀,分娩全过程既耗伤阴血,又损伤元气,有正虚的一面;分娩时脉络受损,血溢脉外而成离经之血,或胞衣残留,瘀血内阻,又有邪实的一面。

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治疗产后病要注意观察,辨证论治。

但由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对产后病的治疗,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基础上,要注意既要养血扶正,又要祛瘀生新。在以虚证为主时,要补血养血,但为了防止留瘀之患,应在补养之品中酌加化瘀之品,使补而不滞;在以瘀证为主时,则应化瘀祛邪,但在化瘀之中要扶正。

总之,妇女经、带、胎、产等病变,尽管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在治疗的立法遣方上有温、清、补、消等不同,但均以治血为基础。要在妇科病治疗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应当正确地掌握治血法。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