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逼出骨中寒气!关节冷痛者,记住三个字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11-04 12:03

(本文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现代方剂手册》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降温,不少慢性风湿骨病患者关节冷痛的症状又明显了。所以,很多看官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们,想了解一下此方面的调治将养之道。所以,我们撰写此文,与您解说清楚。

首先,咱们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老风湿病患者,会在冷风低温的刺激下发生疼痛呢?

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觉得太“白痴”了。冷风一吹,怎能不疼?偏偏要问为什么!这不和问1加1为什么等于2差不多吗?

没错,看官,越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深究下去,越可能有重大的发现。

首先说,这种因冷空气刺激而导致的风湿骨痛,在中医里面叫做“痛痹”。所谓“痛痹”,严格地说,是“痹病”的一种。它的主要症状,就是患处局部的冷痛。这是什么感觉呢?第一,疼痛很剧烈;第二,疼痛处相对固定不变;第三,关节可能伴随重着屈伸不利;第四,患处遇热可以得到缓解,表面上不红,不发热。第五,在秋冬季节症状明显。第六,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这类问题是怎么来的?两个字概括,这就是“寒邪”。

看官须知,这个寒邪,可不得了。它能引发太多的疾病。就痹病而言,虽然往往以肝肾亏虚、正气不足为内因,但是直接的外部诱因,往往就是这个寒邪。你看《素问》里面就讲得清清楚楚:“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寒气胜者为痛痹”。还有《素问·举痛论》说得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总之,寒邪入体,主收引,伤阳气,令气血为之凝滞,于是就引发了骨痛。

看官,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应该推知,祖国传统医学针对此类问题的调养之道了?

其实,所有精要,就是针对上述病因而产生的。总结起来,三个字,这便是“散、通、和”。

什么意思呢?先说“散”。这个散,主要指的就是散寒。既然寒邪入骨为患,我们自然就要散寒温阳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通”。通什么?通我们的血。要知道,寒邪正是引发了血的凝滞,才让机体“不通则痛”的。所以,我们必须养血活血,令血温通起来。

再次,就是这个“和”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调和营为,固护正气。卫气在外,营气在内,营卫司抵御外邪之责。如果营卫失和,外卫不固,寒邪就特别容易袭击我们。所以,这就要养营阴、固卫气,令营卫调和、正气充足。

道理,似乎很好理解。祖国传统医学是如何实现上面这三个字的呢?在这里,咱们给您聊一张简单的临床验方,您作以借鉴。组方如下——

桂枝20克,鸡血藤20克,制川乌15克,制附子15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黄芪12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用。这个办法,最初刊载于1982年的《浙江中医》杂志上,比较有代表性。

您看,这里面的桂枝、制川乌、制附子,是来温阳散寒的,实现一个“散”字。再用鸡血藤、白芍、当归来养血活血,实现一个“通”字。然后用黄芪固表,配防风来除湿祛风,配当归养血之能,实现调和营为、固表益气之效,令寒邪不再袭于人体。这就实现了一个“和”字。全方到这里,大功告成。

如上方剂,看官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应用,切不可不经辨证而贸然应用。切记切记!

总而言之,逼出骨中寒气,化解关节冷痛,咱们祖国传统医学是有思路、有办法的。这一篇文说,我们把这里面的道理讲述一遍,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为日后的调养,打下更好的基础。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