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整理舌诊图谱,附治疗方案,建议人手一份!

文 / 医学教育网
2018-06-20 18:05

精心整理的舌诊图+治疗方案推荐,建议收藏。

一、气虚体质典型舌象

1淡胖,有瘀

治法:益气化瘀通络

用药:由于气虚是主要原因,可用黄芪来益气,祛瘀时可使用丹参、川芎、当归等养血活血的药物来祛除血中的瘀滞。

使用桂枝既可以温经通络,又可以通达阳气;如果病程很长,也可以加用地龙、全蝎等搜风通络的药物帮助祛除络脉中的风邪和瘀滞。

2暗淡舌,薄腻苔

治法:健脾养血,扶正强体

方药:中药以黄芪、当归、白扁豆、太子参等健脾胃养气血为主,配合使用泽泻、茯苓等化湿利水之品。

穴位疗法:可艾灸足三里、中脘穴。

3胖嫩舌,如镜面

治法:健脾

方药:常用中药主要有枸杞子、知母、黄檗、生地黄,以及太子参、黄芪、淮山药、白扁豆等。

还可以使用成药知柏地黄丸和参苓白术丸,两者需要同时服用效果才明显。

4淡暗舌,有瘀点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解毒

方药:药物以炙黄芪、太子参、猪苓、茯苓、赤芍、干地黄、当归、鸡血藤、丹参、阿胶、炒白术等组方,扶正为主兼顾活血化瘀解毒,成药可以使用八珍丸和健脾益气颗粒。

穴位疗法:可以选择三阴交、昆仑、足三里等,可采用艾灸、针刺等方法,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5舌淡胖,且苔白

治法:健脾补气

方药:适宜使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火麻仁等组方。成药可以采用补中益气丸。

穴位疗法:常用百会、气海、大肠俞、关元、足三里等,针用补法,加艾灸。

6淡胖舌,有齿痕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主要采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桔梗、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米、陈皮、红枣、干姜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参苓白术丸、健脾丸等。

穴位疗法:主要选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等穴位,针用补法,适宜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

7淡红舌,有瘀点

治法:补气血,化瘀消肿

方药:药物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仙鹤草、车前草、丹参等组方。成药可服用归脾汤配合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宜采用乳根、肺俞、肩井、三阴交、血海、足三里、期门、膻中、关元、气海等,宜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8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主要采用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桂圆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山药、薏米、炙甘草等组方。成药可用人参、归脾丸等。

穴位疗法:主要可采取气海、足三里、地机、脾俞等,宜采用补法,脾俞穴可以加用艾灸。

9舌淡白,舌质嫩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中药多用人参、白术、黄芪补新宜脾。用远志、酸枣仁、桂圆肉、合欢皮、夜交藤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用当归滋阴养血,用木香行气疏脾。

穴位疗法:主要选取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等,采用补法,适宜加艾灸。

10舌淡薄,且苔白

治法:补肾纳气,止咳润肺

方药:多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制附子、人参、蛤蚧、白术、五味子等组方。成药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和参蛤丸。

穴位疗法:多采用肾俞、太溪、肺俞、太渊、膏肓、足三里,膻中、丰隆等,常用补法或灸法。

11淡红舌,苔薄白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多用杏仁、紫苏叶、防风、荆芥、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等中药组方。成药可以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治疗。

穴位疗法:主要穴位可采用列缺、迎香、中脘、风池、合谷等。

12舌暗红,苔黄腻

治法:健脾除湿,行气化瘀

方药:口服药物以党参、白术、茯苓、柴胡、当归等为主药。可以采用黄檗、苦参、虎杖等药物煎汤外洗患处。成药有参苓白术丸、加味逍遥丸、四妙丸等。

穴位治疗:常取气海、关元、子宫、足三里、期门、太冲等。

13瘦小舌,薄腻苔

治法:调补气血,补益肝肾,祛除湿邪

方药:药物可以用白术、黄芪、茯苓、桂枝、牛膝、枸杞子等为主。成药可选用归脾汤配合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常取穴位有大椎、肩井、足三里、合谷、太冲、肝俞、脾俞、外关、丰隆、肾俞等。

15暗红舌,胖大舌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化瘀

方药:中药可选用桃红四物汤和四君子汤加西洋参、荆芥、防风、苏叶、银花、牛膝、荷叶、白花蛇舌草、益母草、黄芩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气海、血海、大椎、三阴交、阴陵泉、期门、太冲等。

15暗淡舌,黄腻苔

治法:扶正为主,去邪为次

方药:多使用黄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茯苓、白术、五味子、麦冬、干姜、石英、紫菀、款冬花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参苓白术、补肺丸等。

穴位治疗:选择印堂穴、迎香穴、尺泽穴、列缺穴、风门穴、脾俞穴、肺俞穴、百会穴、合谷穴等。

16淡红舌,苔薄白腻

治法:健脾益气,清胃降逆

方药:中药可选用菊花、西洋参、川牛膝、远志、酸枣仁、桃仁、红花、苦参、防风、莲子、益母草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八珍汤加葛根汤等。

穴位疗法:穴位选用期门穴、肝俞穴、脾俞穴、内关穴、上脘穴、中脘穴、关元穴、膻中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大椎穴、气海穴等。

17胖大舌,薄白苔

治法:健脾补气,祛湿化痰

方药:可采用成药玉屏风散或者将黄芪、白术、防风以2:1:1的比例研磨成粉,每次用开水冲5克左右,每天两三次。若饮食不好,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可选择足三里穴、气海穴、百会穴、大椎穴等,若有痰湿咳嗽,加丰隆穴、风门穴。

二、阳虚体质典型舌象

1胖嫩舌,质淡白

治法:健脾补肾,解毒抗癌。

方药:以宜炒白术、黄芪、半夏、党参、旋覆花、代赭石、茯苓、焦三仙、白花蛇舌草等为主,成药可以选用健脾益肾颗粒。

穴位疗法:胃癌针灸取穴主要为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条口穴、丰隆穴、关元穴等,可滋阴、健脾、化痰。

2淡胖舌,有齿痕

治法:温阳、滋肾、固涩

方药:多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等。成药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

3舌色谈,苔白腻

治法:散寒化湿,温经通络

方药:主要用干姜、甘草、茯苓、白术、熟地黄、独活、牛膝、桑寄生等组方。成药可用舒筋活络丸、独活寄生丸等。

4胖淡舌,淡白苔

治法:健脾益气,温补肾阳

方药:多使用牛膝、车前子、杜仲、续断、天麻、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附子理中丸、舟车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脾俞穴、肾俞穴、足三里穴、丰隆穴等。

5胖嫩舌,薄白苔

治法:补益肝肾,健脑通络

方药:应选择健脑补肾的中药,可以选用人参、鹿茸、肉桂、当归、远志、红景天、川牛膝、金樱子、砂仁、豆蔻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健脑补肾丸等。

穴位疗法:针灸头部的运动区。加百会穴、风池穴,点刺大椎穴

、肩髎穴、肩髃穴、臂臑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四缝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伏兔穴、足三里穴等穴位。

三、阴虚体质典型舌象

1碎裂舌,面干苔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生津

方药:药物以钩藤、菊花、羚羊角等为主药,兼用瓜蒌、麦冬等。

穴位疗法:主要取风池穴、肝俞穴、肺俞穴、肾俞穴等,可在以上穴位按摩、艾灸。

2瘦红舌,苔薄白

治法:清热养阴,解毒化瘀

方药:中药以知母、黄檗、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泽泻、土茯苓、赤芍、白芍、半枝莲、龟甲、黄芩、杜仲等组方。

穴位疗法:取穴主要有肾俞穴、关元穴、中极穴、三阴交穴等,并根据患者具体体质状况选择补法和泻法或补泻兼施。

3舌质红,舌少苔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明目

方药:中药多使用枸杞子、女贞子、肉苁蓉、锁阳、桑葚、红参、菊花、兔丝子、熟地黄、茯神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印堂穴、阳白穴、四白穴、太阳穴、外关穴、养老穴、气海穴、关元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

4裂纹舌,舌少苔

治法:健脾补肾,养肝补血。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人参、茯苓、鹿茸、三七、丹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兔丝子、女贞子、肉苁蓉、何首乌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膈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太溪穴、照海穴、外关穴等,并在白斑处围刺等。

5舌暗红,苔薄黄腻

治法:清热滋阴,利咽润喉

方药:中药可选用紫苏、桔梗、西洋参、款冬花、蒲公英、鱼腥草等组方。成药可选用消风散等。

穴位疗法:选择天突穴、廉泉穴、水突穴、风池穴、合谷穴、列缺穴、尺泽穴、丰隆穴、足三里穴、膻中穴等。

6舌鲜红,舌少苔

治法:清热降火,滋阴安神

方药:中药采用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茯神、远志、桔梗、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等。成药可服用天王补心丹、交泰丸等。

穴位疗法:取穴可以选用内关穴、阴郄穴、心俞穴、通里穴、太溪穴等。多用补法,可以使用艾灸、按摩等方法。

7裂纹舌,红绛舌

治法:滋补阴精,益气生津

方药:中药主要以西洋参、麦冬、半夏、党参、延胡索、半枝莲等益气养阴生津之品为主。

穴位疗法:主要取脾俞穴、胃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8舌淡红,镜面舌

治法:培补元气,养阴生津

方药:治疗常选用沙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等,同时辅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马鞭草、山豆根、贝母、胆南星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成药常以生脉饮加百合固金丸。

穴位疗法:可以取肺俞穴、脾俞穴、太渊穴、尺泽穴、足三里穴等,可采用按摩或艾灸等方法。

9裂纹舌,白腻苔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如果是脾虚为主的,选择用四君子汤;夹有湿邪的选择用参苓白术汤加减;湿邪较重的用平胃散加二陈汤;如果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肝郁较重使用加味逍遥汤加减。

穴位治疗:穴位选择脾俞穴、中脘穴、下脘穴、胃俞穴、内关穴、期门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10地图舌,舌质红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药物可用菊花、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红花、麦冬、五味子、知母、百合等组方。

穴位疗法:穴位可选天井穴、间使穴、关元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可采用平补平泻法按摩、艾灸或者拔罐。

11舌质红,薄黄苔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去火

方药:可采用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牡丹皮、薄荷、黄连、黄翘、黄芩、菊花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丸与黄连上清丸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可以采用内关穴、通里穴、太溪穴、大椎穴、太冲穴、胃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等。

12舌质红,镜面舌

治法:养胃滋阴

方药:中药多取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等组方。成药可用阴虚胃痛冲剂治疗。

穴位疗法:穴位主要取三阴交穴、太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等,宜采用补法。

13瘦红舌,黄腻苔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中药可选用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蒲公英、菊花等组方。成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

穴位疗法:平时可以在中脘穴、下脘穴、合谷穴、曲池穴、内庭穴、行间穴等采用按摩或者艾灸。

14裂纹舌,黄腻苔

治法:滋阴补肾,柔筋通络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沙苑子、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鸡血藤、葛根、川芎、天麻、路路通、柴胡、甘草等组方。

穴位疗法:穴位选择风府穴、大椎穴、风池穴、天柱穴、合谷穴、后溪穴、内关穴、肩井穴等。

15淡红舌,薄白苔

治法:益阴补阳,和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生地黄、续断、狗脊、兔丝子、桑寄生、杜仲、补骨脂、龟板胶、淫羊藿、首乌、阿胶、山茱萸、鹿角胶、僵蚕、全蝎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大椎穴、悬钟穴、太溪穴、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阳陵泉穴、血海穴等。

16舌质红,有糙苔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补肾

方药:中药可选用火麻仁、淮山药、玉竹、生地黄、沙参、麦冬、甘草、红枣、牡丹皮、泽泻、茯苓、山竹、山茱萸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穴、气海俞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等。

17深红舌,苔偏薄

治法:扶正为主,去邪为次

方药:可选用柑橘汤加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罗汉果、鱼腥草、蒲公英、南沙参、杏仁、西洋参等配合使用。成药可以选择清咽利喉颗粒和清咽片。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廉泉穴、天突穴、水突穴、膻中穴、曲池穴、合谷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丰隆穴、三阴交穴、太冲穴、中脘穴等。

四、痰湿体质典型舌象

1暗红舌,黄腻苔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祛瘀

方药:常用中药有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及半夏、陈皮等化痰药。常用的两种成药是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和二陈丸。脾虚而化生痰湿的还可服用人参健脾丸。

穴位疗法:常用穴位主要有中脘穴、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血海穴、膈俞穴、合谷穴、三阴交穴等。

2暗红舌,苔薄腻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成药选择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独活寄生汤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承山穴、三焦俞穴、次髎穴、环跳穴、飞扬穴等。

3暗红舌,苔黄厚腻

治法:清热祛痰,化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莲米、薏米、淮山药、白扁豆、甘草、半夏、橘红、瓜蒌等组方。成药可选用二陈汤加参苓白术汤合四妙汤加瓜蒌等。

穴位疗法:选择脾俞穴、胃脘下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阴陵泉穴等。

4裂纹舌,苔薄黄腻

治法:健脾益气,清胃降逆

方药:可选用姜竹茹、金钱草、蒲公英、片姜黄、干姜、黄连、西洋参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5暗红舌,黄厚腻苔

治法:化痰祛瘀,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适宜采用夏枯草、茯苓、麦冬、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黄芩、川贝母、胆南星等调治。

穴位疗法:主要是取列缺穴、合谷穴、迎香穴、印堂穴等,可以采用拔罐、刮痧等方法,多采用泻法。

6齿痕舌,黄厚腻苔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散结,行气化瘀

方药:宜采用杏仁、白蔻仁、薏米、通草、淡竹叶、丹参、赤芍等,同时还宜适量加一些补气扶正的黄芪、党参等,改善肿瘤患者正气偏虚的状况。

穴位疗法:取穴多取下脘穴、关元穴、手三里穴、三阴交穴、丰隆穴、足三里穴等。

7舌色红,薄白苔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祛痰。

方药:中药可选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薏米、车前子、苍术、山慈菇、胆南星等组方。成药可用半夏厚朴汤与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疗法:选择丰隆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商丘穴等,上述穴位可用指揉法每穴3分钟,可用温和灸的方式。

8胖嫩舌,厚腻苔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利水

方药:中药常选党参、苍竹、白术、茯苓等。成药多选用参苓白术丸、理中丸等。

穴位疗法:常以足三里穴、丰隆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穴位为主。

9胖淡舌,黄腻苔

治法:补气健脾,祛除痰湿

方药:可以选用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术、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的组方。成药可以选用防风通圣丸。

穴位疗法:选择膻中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不容穴、丰隆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

10舌胖大,苔白腻

治法:健脾养胃,软坚化痰,祛湿利水,扶正祛邪

方药:常选择茯苓、枳壳、三棱、莪术、陈皮、法半夏、苍术、生姜、丹参、赤芍、黄芪等组方。

穴位疗法:主要选择大椎穴、足三里穴、血海穴、关元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适宜采用补泻结合的手法。

11裂纹舌,黄腻苔

治法:健脾化痰,养肝补肾

方药:可以选择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薏米等组成。成药选择参苓白术丸。

穴位疗法:选择上脘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等穴位。

12舌色红,苔黄腻

治法: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方药:多用杏仁、白蔻仁、薏米、半夏、厚朴、通草、淡竹叶、滑石、白芷、佩兰、苍竹、郁金、陈皮等组方。成药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或胶囊治疗。

穴位疗法:穴位宜取合谷穴、大椎穴、丰隆穴、内关穴、公孙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用泻法。

13舌淡胖,苔白腻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降逆

方药:主要用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红枣、生姜、竹茹的组方。

穴位疗法:主要取中脘穴、丰隆穴、百会穴、印堂穴、风池穴、头维穴等,宜用泻法。

14舌紫红,有瘀斑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中药以柴胡、郁金、菖蒲、桃仁、红花等为主药,并可酌情配合白僵蚕、炙全蝎等虫类药物疏通经络。成药有血府逐瘀胶囊、加味逍遥丸等。

穴位治疗:针灸可酌情取局部腧穴,如攒竹穴、鱼腰穴、阳白穴、四白穴、颧髎穴、地仓穴、颊车穴等,并加用期门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远端穴位。

15暗红舌,薄黄腻苔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除湿

方药:中药可以选用黄芪、桑枝、伸筋草、三七、桂枝、泽泻、白芍、防风等组方。成药可以选用舒筋健腰丸。

穴位疗法:穴位选择肝俞穴、肾俞穴、三焦俞穴、次髎穴、丰隆穴等。

16舌质淡,苔黄厚腻

治法:健脾养胃,化湿祛痰

方药:中药可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白术、胆南星、香附、枳壳、当归、川芎等组方。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和二陈汤加佩兰、泽兰、藿香、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干荷叶等。

穴位疗法:选择期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天枢穴、丰隆穴、三阴交穴等。

17暗紫颤舌,黄厚腻苔

治法:祛风化痰,祛瘀通络

方药:中药可选用半夏厚朴汤、天麻汤、牵正汤、血府逐瘀汤、三七粉、杭白菊、僵蚕、全蝎等配合使用。

穴位疗法:选择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百会穴、地仓穴、翳风穴、听宫穴、丰隆穴、膈俞穴、肝俞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