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分阳气,多一分生机!古人如何救阳气?这一招立功了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02-10 13:11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六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的话题,我们从“阳气”说起。

阳气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十分熟悉。那么,阳气到底是什么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阳气指的是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你看《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就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讲,人没有了阳气,就像天空没有了太阳,必然万事衰败,生命终结。

所以说,能留住阳气,使其不至于完全脱散,对生命而言至关重要。是祖国传统医学里面特有的理念。

今天的这篇文说,我们就来和看官聊一聊,祖国传统医学是如何在危难时刻留住阳气,力挽狂澜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一个人真的阳气欲散,危亡时刻到来之时,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于此,祖国传统医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寒邪直中三阴”。什么意思呢?就是寒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犯了三条阴经。三条阴经是什么?分别是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与之对应的,还有三条阳经,分别是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这条经脉,构成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框架。寒邪直中三阴经,可以说是疾病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一刻,人体阳气衰微、阴寒沉痼,真真到了阳气欲脱、生死存亡的时候。

那么,这三条阴经一旦被寒邪侵犯,人会是这样的呢?总体说来,这就是四肢发凉丝毫没有温度,精神衰微,浑身怕冷蜷卧在床上,还可能吐泄腹痛,还有的全身颤栗。看口唇,则唇色青紫、手指发紫,舌淡苔白。如果看一下脉象,则极其衰微,甚至根本摸不到脉搏了。这里面,腹痛吐泄,乃是太阴受寒的表现。四肢厥冷、精神不振、蜷卧怕冷,乃是少阴经受寒的表现。浑身寒战,则是厥阴受寒的表现。至于说嘴唇和手指的发紫等等,都是体内阴寒太盛的表现了。

说实话,这样的状态,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它却很容易出现在急性胃肠炎、心力衰竭、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患者的身上。而且,这样的症状一出现,就基本属于危在旦夕的时刻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一张古方。它就有力挽狂澜的能耐。组方如下——

熟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肉桂3克,陈皮6克,五味子3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水煎服。服用的时候,0.1克麝香冲服。此等用量,参考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这张古方,叫做回阳救急汤。它源于《伤寒六书》。古往今来,医家们在患者危难时刻应用它,不知挽回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它。

此方精义几何呢?我们慢慢说,您也慢慢看。

首先,我们看到了附子、干姜、肉桂三味药。这三味药,个个身手不凡。你看附子,性味辛、甘,大热,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那干姜,性味辛、热,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那肉桂,性味辛、甘,大热,善于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三味药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回阳救逆,将即将亡散的阳气生生挽救回来,因此古来医家称之为“破阴回阳”。它们就是在阴寒之中的一只火把,给人以乾坤立转的希望。

要想真正挽回局面,这还不够。我们知道,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肾阳欲脱,脾阳固然不足。脾阳衰微,气血不能生化,身体这才衰微至极。怎么办?我们看到了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这六味药。这六味药,组成了一个古方,叫做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是干什么的?专门用来补益脾胃、温固脾阳、振奋中焦。这一队药物配合附、姜、桂,形成了脾肾双补之势。这样一来,回阳的力道就足够了。

接下来再看五味子。五味子能干什么?它可以收涩。这味药加进去,别有一番用意。首先,五味子和人参配合,基本形成了生脉散的构架,可以起到益气复脉的作用。五味子和前面附子、干姜、肉桂搭配,会让这些辛散之品的药性有所收敛,使得真阳不会因为辛散的药性而散越。所以,这一散一收,是十分巧妙的。

最后,我们看到了在冲服药汤的时候,加一点麝香。麝香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这味药的目的,就是助药力遍行全身,使得阴寒之气无处躲藏,最终被涤荡一空。

看,这就是古人回阳救逆的方法。现代中医临床上,在抢救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危重病人,出现四肢冰凉、大汗、精神疲惫、腹痛腹泻、恶寒呕吐、唇指发青的状态时,就可以考虑应用。不过在应用的时候,古人说得明白,就是手足温和了,立即停用,以免过犹不及。

当然,方剂毕竟是方剂。它是医家用来救人于危难的利器。我们普通人只要了解一些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所谓的阳气,到底对我们人体有什么作用。当阳气耗散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又会怎样。明白这些,也算是对灿烂华夏医学文明的一种继承吧。

全文完。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