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为什么可以调百病?“阴成形”的病艾灸每一阶段都能阻断!

文 / 智慧健康中心
2021-03-28 09:27

《黄帝内经》有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阳不足,百病生。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就有过阐释: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就是说,由于阳和阴本身完全相反的特点,前者的作用就是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后者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的物质合成到自己的身体中来,凝聚成形。

比如说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

一、凡是成形病,一定属阴性

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多属阳虚体质而生。

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可以表述如下:阳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外邪客入机体,进一步耗伤阳气——阳气越来越虚,阴气越来越盛,聚痰血等阴邪而成形——发为大病。

举几个病症说明一下:

1、足部的水肿、肿胀、酸麻

这是因为肾经的阳不足而直接导致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阴寒就凝结在肢体下段,形成水肿。

2、甲状腺肿

这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所致。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就形成了肿胀。

3、肿瘤

最典型的阴性病。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生肿瘤,而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就是阳气不足,对阴邪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就会发为肿块。

4、肥胖

肥胖症,身体某部位肥大,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

有句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虚的就是阳气。如果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

5、其他

如果您仔细观察周围的人群,就会发现很多过敏性体质哮喘、鼻炎都好发于秋冬季,这就属于典型的阳不足抵抗寒邪。

再比如,女性最常见的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也是因为阳气不足,气化不利,继而痰浊水饮等阴邪凝滞所形成。只要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增强了,这些阴邪就会自然消失。

三、艾灸适用于“阴成形”的每一阶段!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也是如此,那些“阴成形”的疾病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都有一个过程。而在“阴成形”的任何一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用艾灸阻断。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这是由4个因素决定的:

1、艾灸本身属性

艾草自古就有“地之阳”的美誉,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防病保健。因此,从养阳角度来说,唯有艾灸能与“天之阳”相提并论,它是独一无二的!

2、历代医家的推崇

从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后来历代名医大家的著作,几乎都对艾灸给予了高度推崇。比如,《扁鹊心书》中,窦材就反复强调扶阳。他认为,扶阳有三法:一为灼艾、二为丹药、三为附子。其中,灼艾就是艾灸。

3、女性特殊的体质

女性本身属阴,天生体质阴寒,与男性相比,在阳气的持有量上,女性天生是有劣势的,尤其需要阳气加持。所以,我们总是说“女人与艾灸天生一对”。

4、现代人的体质

现代人一方面工作生活压力山大,另一方面经常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为伍,这些都直接损耗阳气。而人生老病死的过程,就是阳气由盛而衰的过程,正是因为阳气不足,所以现代人才会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

具体来说,艾灸是通过这3个步骤发挥作用的:

1、补阳——改变体质

在这一步,艾灸相当于给身体直接“充电”,“电量”(阳气)足了,人体的内环境就相对处于正常状态,阴邪也就失去了赖以成形的“土壤”。

2、化阴——驱逐病邪

坚持艾灸,体内阳气越来越旺,就能宣通气血,气化阴邪。就拿肌瘤、肿瘤等瘤体来说,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艾灸对带瘤生存的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瘤体增长。

3、固本——增强免疫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可见,即便没有疾病,也应艾灸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免疫能力。尤其对于那些“阴成形”的疾病患者来说,他们更需要增强免疫力。而艾灸补阳,阳密乃固,自然免疫力就强了。

艾灸,你无声的中医保健师,艾灸调百病,贵在坚持!

四、艾灸调理时间

1、 轻症疾病:1-3个月就能有明显效果。如胃炎、盆腔炎等,但并不是好转后就中断,要彻底治愈还是需要巩固。

2、慢性或重症疾病:要做好长期的艾灸打算。至少要3个月,也可能是半年甚至更长。

3、对于急性病症:像拉肚子、急性感冒,若症状消失,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治愈。

五、艾灸补阳取穴

补阳、壮阳,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经过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是补充阳气,延年益寿的不错捷径。

1)中脘,任脉腧穴。

2)神阙,任脉腧穴。

3)气海,属任脉腧穴。

4)关元,任脉腧穴。

5)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6)血海,属足太阴脾经。

这6大穴位调配各大脏器,通过补足气血来达到补阳的作用;比单纯艾灸单个穴位来补阳要平衡得多!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艾匠】公众号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