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能强身健体?掌握这3点注意事项,才能发挥最佳功效!

文 / 何泽医生
2021-03-15 09:08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四季更替,冬去春来,阳气始升,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季节阳气的升发来养生保健。

那么,在这乍暖还寒的天气,何泽医生为您驱寒送暖,带您了解那些您不知道的艾灸常识,将“艾”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No.1 什么是艾灸?

“艾”指的是艾叶。在我国采艾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本草纲目》载:“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

艾灸就是取陈放三年以上的艾叶先制成艾绒,再进一步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来熏灼体表穴位或患病部位,借助艾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No.2 艾灸有哪些功效?

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中医认为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下面咱们来详细说说艾灸的功效。

温经散寒

通过局部温热性的刺激,驱散经络寒邪。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腹痛、泄泻等疾病。

扶阳固脱

灸法可以扶助虚脱之阳气,适用于阳气下陷之证。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中气不足、脾肾阳虚、阳气下陷而引起的腰膝酸软、遗尿、脱肛、子宫脱垂、崩漏、带下、久泻等病证。

消瘀散结

艾灸可调达气机,使瘀结自散。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瘰疬,瘿瘤等。

防病保健

艾灸可激发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抵抗力,有防病保健作用。


No.3 艾灸有哪些适应症?

艾灸适合治疗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对缓解人体阳气不足、四肢冰凉、肠胃虚寒等作用良好。

如需进行艾灸,应到医院请医生为我们进行中医辨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常见适合艾灸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节性疾病

例如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炎、关节活动障碍、肩周炎、腰椎病、颈椎病等的辅助治疗。

慢性肠胃疾病

包括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障碍等辨证为虚寒证的疾病,也可通过艾灸辅助治疗。

慢性妇科疾病

例如寒凝血滞所引起的痛经、经闭等疾病。

顽固性疾病

一些通过中医辨证属于虚寒证的功能性疾病,也可以尝试艾灸辅助治疗。


No.4 艾灸有哪些常用穴位?

艾灸虽然可作为一种保健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做,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保健穴。

养生保健

推荐选择中脘、神阙、气海、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虚寒类疾病

艾灸选穴建议以滋养肝肾、提升阳气为主,例如选取命门、腰阳关、神阙、足三里及阿是穴。

颈椎病

可选风池、大椎、督脉和膀胱经上的一些穴位来治疗。

慢性腹痛、肠胃病

针对慢性腹痛、肠胃病等,可选用神阙穴用艾炷隔姜灸。

手脚冰凉

一些人到了冬天,手脚总是冰凉、怕冷,可以选用神阙穴隔盐灸,或用艾炷或艾条温灸阳溪、解溪等穴。


No.5 艾灸有哪些禁忌?

艾灸并非适合所有人,下面我们来看看艾灸的禁忌有哪些。

1)发热,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口渴,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或者口干心烦,手足心热,烘然汗出或夜间汗出,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慎灸。

2)妇女经期忌灸。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阴部、睾丸等忌灸。

3)患有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者,宜在医师指导下施灸。

4)皮肤容易过敏者,慎用艾灸;如出现不适症状时应禁用。

5)颜面等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眼球属颜面部,禁灸。

6)皮薄肉少、筋肉结聚处等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7)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患者忌灸。

8)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痉挛发作,或身体极度衰竭等慎灸。

9)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No.6 艾灸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准备工作

灸材:

施灸时灸材宜选择陈放三年以上的艾叶制成的艾制品为佳。

施灸的先后顺序:

一般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面部后灸四肢和腹部。

施灸

施灸的数量:

在头面、四肢末端皮薄肉少、多筋骨处灸量要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灸量可大一点。体质强壮者,灸量可以大;体质虚弱者,灸量宜小。

施灸的时间:

艾灸的时间一般一个穴位10-15分钟左右为宜。不要在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施灸温度的调节:

以温和无疼痛,灸后局部灸斑以皮肤微红不起泡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施灸者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防止烫伤。

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

体位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又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严谨操作防意外

防止晕灸:

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保持头低足高位平卧,注意保暖,程度较轻者休息一会儿或喝点温开水,重者可尝试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

防火、防烫伤:

艾灸时注意不要灼伤皮肤、衣服及周围其他物品。

防止感染:

因施灸不当或化脓灸,局部烫伤可能产生灸疮,要防止感染、及时就医。

注意保暖: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故注意保暖。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通风,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何泽医生提醒您:

艾灸虽可防病保健,但注意事项及禁忌要记牢。明确辨证,精妙配穴,准确定位,年老患者切记不要自行操作哦。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艾灸,亦可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为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