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艾灸,逐离经之血,补脏腑之虚

文 / 谈谈健康吧
2020-10-15 00:15

一、“痧”是什么?

我们在拍打或刮拭皮肤时,皮肤上常会出现小点子,颜色有粉红、深红、青紫、紫黑、黑色等,通常我们将这些小点子称为“痧”。

在中文里,“痧”意为:有毒的沙子、小石。古人称之为“血石”,即如同胆结石、肾结石一般的病体。“痧”的主要成分是血,只不过它与一般的血有所不同:“痧”是离经之血,就是不参与经脉循行、没有生命力、丧失了血液生理功能的废血。

二、离经之血是怎么形成的?

打个比方:我们将人体的经络比作河道,那么畅行其中的气血就好比河流。由于地势的高低、地形的软硬,河流会越来越弯曲,在河流的附近,还会出现很多凹陷地,这些凹陷地蓄水之后,就变成水塘。如果蓄水量过小,水塘的循环就会很差甚至无法循环,成为一潭死水。

同理,经络中的气血也会形成“水塘”,在中医里就叫“离经之血”。所谓“离经”,并不是说它们离开了经络,而是指它们堆积在那里,不参与经脉循环,也就是俗称的瘀血。

三、出痧:既是治疗,又是诊断

刮痧时,通过刮拭皮肤可调动气机,让气扫描全身。在此过程中,气与体内各种物质发生反应,其中的有害物质经过加工、过滤,就形成微细的有毒颗粒,在气的作用下,就能从人体的各种孔窍排出体外。

也就是说,“痧”是气和体内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的一种新物质,有害物质被气过滤成垃圾后,就会从孔道(如皮肤毛孔)排出——这也是人们通常把刮痧归为泻法的主要原因,刮痧泻掉的就是人体的实邪之气,因此出痧的过程就是给人体排毒的过程。

出痧,既是治疗,又是诊断——一方面,说明大量瘀血长时间客于经络(外感六淫、外伤、忧虑、久病、年迈等都会形成“离经之血”),其自带的毒素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它们会加剧经络阻塞,影响气血运行,阴阳气血失于条达,身体的内循环就差,脏腑的营养供给就跟不上,时间长了,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

在这种情况下,由“瘀”到“虚”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递进过程,中医“久瘀必虚”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四、虚了?应当艾灸补气血!

那么,在刮痧后,我们发现身体虚了,又该怎么办呢?“虚则补之”,一个字:补!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充畅,营卫才能调和,五脏六腑才能运行正常,身体才能健康,尤其女子以血为本,更要注重对气血的养护。所以,补什么?自然是气血为上!

综上所述,总结一下:出痧,说明身体又瘀又虚,故而朋友们万万不要认为只要出了痧(泻掉了实邪之气)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你的工作才完成了一半。此时,你若不及时补虚,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一句话:因虚致瘀,恶性循环!因为“虚生寒,寒则凝,凝则瘀”,绕一圈下来,瘀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它照样死死缠着你。所以,刮痧之后,必须艾灸!

艾灸被誉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发动机”。

《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就是说,艾灸通过燃烧释放热量,伴随艾火热力的刺激,人体穴位开穴了。

此时艾草的药性随热力一点点深入到五脏六腑中,这股无形的能量就像太阳蒸发液体一样,能一举扫荡体内的寒湿、痰浊、瘀血。同时,由于艾灸本就是补纯阳的,阳气足,则气的推动力就强,人体气机升降得到调动,原本不平衡的各系统功能就能得到调整,气血寒热虚实自会调和。

五、先刮痧,后艾灸

如果刮痧之后出痧严重,建议一定要在刮痧之后做艾灸。这样做,先祛除有毒的瘀血,后补益新鲜的气血,一泻一补,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要“先刮痧,后艾灸”呢?原因很简单,刮痧可使穴位开泄,促进邪气外排,还能改善微循环,清洁经脉,这样可使艾灸的火力和药性更好更快地渗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宣通气血等方面的效果都能事半功倍。三重增效作用!

六、如何艾灸补益气血?

第1步:健脾益胃

《证治准绳》曰:脾胃者,气血之父也。生成气血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因此,要想气血充盈,首先必须脾胃调和。

而且,身体虚弱者,基本都有脾气下陷、脾阳不振、脾湿过重的现象。这些情况下,建议艾灸以下穴位:脾俞、神阙、关元、合谷、足三里、阴陵泉。

第2步:滋肝补肾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血海,肝脏功能不足,女人就会气血亏虚或瘀堵,继而体虚早衰。同时,肾藏精,精血互生,在养肝的同时补肾,可促使精血相互化生,达至补血目的。

建议取穴:肝俞、间使、曲泉、三阴交、复溜、太冲。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刮痧后发现自己出了很多痧,就认为体内的毒寒湿热等毒素都被排出来了。殊不知,出痧不仅是治疗,还是诊断,不仅说明体内毒素正在排出,还说明体内瘀堵严重,脏腑皆虚,需要补益气血。此时应乘热打铁,再做一个艾灸,一泻一补,方能让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