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入冬前最重要的节气到了!寒露艾灸正当时,防寒养阴,温暖整个秋冬!

文 / 健康的蓝天白云
2020-10-13 00:27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

《月令七二候集解·寒露》:“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不知不觉中,一夜西风,山头树冷浮红,湖岸露寒生白。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天气突然转凉,这些养生知识要牢记!

一、养阴、润肺、防秋燥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

而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人体津液。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滋阴润燥、养肺生津。

二、先调理脾胃,后进补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

古人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鲈鱼、鸭肉、莲子等。

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 有“秋冬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当先调理一下脾胃, 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否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而生火、生痰、生燥,更伤阴。

脾胃虚寒,可以艾灸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关元、内关等。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

三、寒露后,预防感冒要谨记

1、常搓大椎穴提升阳气防感冒

深秋感冒多发,要养成习惯,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大椎属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2、颈腰脚,都要暖

寒露之后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暖颈

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天气太冷,戴条围巾可以有效保暖颈部。

暖腰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能起到温热作用。

暖脚

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养生保健谚语。寒露时节,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天气由凉转冷,入夜更是寒气袭人。

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3、多喝水,防脑梗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栓塞。

寒露来临,意味着冬天就不远了,提醒我们要开始准备抗寒了。

4、晚七点后不进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一年24个节气对应着24小时,而寒露对应的正是晚上19点。寒露养生重在收,对应到一天之中的寒露小时令就是吃饭。所以,寒露这一天过后,切记晚上7点之后不要再进食了。

高血压患者本来就是心脏病高危人群,夜间血压再不降的话,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会高得多。

四、寒露养生,重在养阴

寒露在金秋之时,此时燥气当令,而燥邪之气易犯人体而耗肺之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头发干枯、心烦易怒、大便干结、手足心发热、耳鸣等症状。因此,寒露养生,重在养阴。

所谓“阴”,是指人体内的阴液,包括精、血、津液等物质。中医认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为生。《内经》也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寒露气候干燥,燥盛则干,有伤阴液,故应以滋阴润燥为主,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滋阴不仅是健康的根本,还是女性养颜的关键。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女人要美,一定得如水般滋润才行。阴液不足会造成皮肤缺水,从而引起皱纹、干燥、黯淡、衰老,因此,女性想要养颜护肤,滋阴是重点。

那么寒露时节我们要怎么滋阴呢?——艾灸!

很多人认为艾灸只能补阳,但其实艾灸具有“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作用,具备双向调节的功能,阳气不足时能温阳,阴气不足时能滋阴,有调和阴阳之功。

古人艾灸讲究“节气灸”,时令节气是“节气灸”的时间条件,是反映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定要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五、天气转凉,艾灸正当时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生,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可通过艾灸养生的方式保养体内阳气。

1

天突穴

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

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处,深部为肺系,具有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化痰利咽的作用。《玉龙歌》中记载:“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2

委中穴

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之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肌腱的中间。

具有舒筋活络,泄热清暑,凉血解毒的作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热病挟脊痛,委中主之。”

3

大椎穴

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具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类经图翼》中记载:“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4

肩井穴

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

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记载:“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

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