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念念于心的四大养生穴位

文 / 正安文化北京
2020-01-07 16:07
"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导 语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应当念念于心的养生穴位:劳宫穴、百会穴、涌泉穴和足三里

养生并不复杂,需要每天去做,日积月累才行:

1. 保持情绪稳定,不生气;

2. 好好吃饭;

3. 好好睡觉;

4. 每天锻炼身体。

01劳 宫 穴

劳宫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穴位,就在我们的手心里,帮我们熨帖着生命。

劳宫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有几个养生动作归纳如下:

1. 手心搓脚心治疗失眠、高血压。

2. 手心搓热了以后捂眼睛,可以养护眼睛。

3. 手心搓热了以后捂耳朵,耳朵是肾,这叫心肾相交。

要想心肾相交还有一个做法就是把中指插到耳朵里微微的颤动,对治疗肾病非常好,不要太使劲,只是微微的颤动,出来的时候使劲一拔就可以了,耳朵就会感到特别清晰。

如果里面有吸力的话,说明肾上有湿热,就别太用力,这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一定要用中指,因为中医非常讲究,哪条经脉对哪条经脉都是很严格的,这个做法就是心肾相交。

劳宫的简易取穴法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

应念念于心的四大养生穴位

劳宫穴属于心包经,比如我们一紧张,手心容易出汗,就是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手厥阴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紧张,人的气机就会乱,心包经就不能发挥收敛功能,就会使心液——汗散出去,所以紧张的时候会出汗。

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让它发挥功能。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动作是无意识的,但大都是在治病,都是身体对外来刺激本能的发出的一些反应。

还有我们经常做的一些动作,比如说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左手在上来护丹田捂肚子,用的就是劳宫穴。这个动作从医理上讲就是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还有用手心搓脚心,脚心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涌泉穴,这个动作也是心肾相交。建议大家50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做,怎么做呢?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来搓右手的脚心。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没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压

还有我们平时总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双掌合十,而这个“合”不是完全合拢,而是中间稍微有一点点空。这个动作一是表示虔诚,同时也是收敛心气,只有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人的心气才能收起来。这个很重要,在佛教里和道教里都经常讲,就是手印

佛教非常讲究手印,寺庙里佛像的手印,他们摆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拇指和中指相交代表什么?拇指是肺经,中指是心包经,拇指和中指相交就表示肺与心包的相和。佛家摆的每一个手印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当然他有可能不是按中医的理论来的,但是大家应该去学这个东西。

道教的手印就更有意思了,道家里的手印一般力量都比较大。如果大家去白云观的话,像雷神殿里的神摆的手印力量非常大,一些修炼的关键大法全都在手印里面藏着,大家也可以去咨询和学习一下这些东西,里面暗藏着很多道理,但前提一定是要搞清楚。

02百 会 穴

百会穴又称“诸阳之会”,在头顶上,困倦和没精神时可以按压它,提提阳气。

百会是督脉的穴位。找百会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把耳朵对折过来,从两耳尖对折处往头顶引一条线。交汇的地方就是百会。

应念念于心的四大养生穴位

百会正对着的是会阴,会阴是养生的一个大穴。百会后面有一个地方叫天门,会阴就在前后阴的中间,叫地户,道教养生常说,要“天门常开,地户常闭”

天门,实际就是阳,就是头,阳就不要总闭着它。你看冬天再冷没有人把脸全捂起来,顶多戴个帽子。所以基本上来讲,头是不畏寒的,如果畏寒的话说明阳气大虚。“地户常闭”,这在道教养生里非常重要。它有一个锻炼方法,就是提前后阴。就是平常坐着的时候把气憋起来,收腹、提阴,可以强身健体。

03涌 泉 穴

涌泉穴在脚心,是肾经的一个穴位。是生命之泉的源泉。用手心搓脚心,对治疗失眠非常有好处。

应念念于心的四大养生穴位

《黄帝内经》上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经气由太阳经的阳气转入而来,促使肾经经气的生发,如同天一生水滋润万物。

所以,涌泉穴在养生保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让人肾精充足、精力充沛,而且百病不生

涌泉穴宜于防病保健,涌泉养生法由来已久,至宋代已广为盛行。在《苏东坡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闽广地区很多人染有瘴气(疟疾),有个武将却多年安然无恙,面色红润,腰腿轻快,后来人们发现,他每日五更起坐,两足相对,热摩涌泉穴无数次,以汗出为度。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04足 三 里

足三里穴在膝盖眼下三寸的地方,是胃经的一个穴位。这是一个养生穴,又是一个长生穴。

应念念于心的四大养生穴位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旁开一横指的地方

足三里穴有温中焦、散寒湿、理脾胃、凋中气、止疼痛,以及升清降浊、通肠消滞、疏风化湿、扶正培元、祛病防病等作用。

根据古今文献记载,足三里为主治一切脾胃虚寒(及或全身阳虚证者)疾患的总穴,应用极广,治疗范围上达头面,下及脚趾,深人脏腑,一切劳损瘦弱慢性疾患。

足三里,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

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且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圓之地,故名。

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

“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

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疼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同时,“三理”还有理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功用,所以称之为三里。

艾火灸足三里,不仅是扶脾胃之阳气、治疗全身疾病的重要穴位,同时也是自古至今最为经典的强身健体方法。

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或相关课程感兴趣,请关注微信号: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我们等你哟~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