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治百病,并不是说说而已(上)

文 / 四块五的妞
2019-08-19 15:18


脐穴,中医称之为神阙穴,别称又叫气舍、气合,位于脐中央,是人体361个穴位中唯一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穴位,在中医中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具体有多重要呢?

1、从它给予人生命的意义来说,母体在怀孕期间孕育胎儿时,胎儿的呼吸以及营养物质的转化都依靠胎盘与脐带,神阙又与胎盘脐带紧紧相连,所以它是人类在出生前的第一张嘴。

2、神阙位于任脉之上,任脉做为奇经八脉之一,有“阴脉之海”之称,神阙作为任脉的重要穴位,对阴精气血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对于治疗女性不孕,调节月经,消除淤血,有很好的效果。

3、神阙处于人体中焦与下焦之间,在人体的五脏之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体中焦为脾、胃,神阙在中焦可使脾胃健运,肠理胃和;人体在下焦为肾、膀胱、大肠小肠,神阙在下焦可治各种肾脏疾病,小便短赤,泄泻五淋等。

4、由于脐部的神经血管遍布非常密集,并且神阙作为任脉的重要穴位,本身与周围大穴就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的作用,在其传导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产生了对治疗中风、休克、昏迷、强心、小儿各种病症等其他脏腑的特殊作用。

对神阙施药也称为脐疗,脐疗一般指在肚脐上用药物直接贴服;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脐部,以达到治愈疾病、强健身体的目的。

同时因为神阙的特殊地位,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太乙真人用熏脐法治病的事例,彭祖也用蒸脐法养生;后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脐疗配方七十多个;《黄帝内经》中的敷脐理论为脐疗奠定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著作的问世,也都丰富了的内容,推动了脐疗的发展。

在现今的用法中,脐疗的方式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由于脐疗治法较多,本文分上(外科、妇科、儿科、养生保健)、下(内科)两篇根据病症各举一例。

01

外科:

1、肠梗阻

药物:大葱、胡椒、枯矾

制法:共捣烂

用法:热敷脐腹部。用于单纯性肠梗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2、肠痈【急性阑尾炎】

药物:艾绒适量

制法:制成艾柱

用法:离脐上下左右各半寸放艾柱灸之,以腹痛缓解或消失为度,连用数次

出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3、荨麻疹

用法:(1)患者仰卧,将酒精棉球着火迅速投入罐内,随即取岀,乘势将罐扣在脐部(神阈穴),待3~5分钟后将火罐取下。连续拔罐3次为1次,1日1次,3次为1程。

(2)准备玻璃罐头瓶1个以及大于脐眼的塑料瓶盖1个,酒精棉球若干。治疗时用1枚大头针扎入塑料盖,将酒精棉球插到大头针尖上点燃,立即将珹琂瓶罩在上面,待吸力不紧后取下,连续拔3次。每日1次,3天为1疗程。

出处:《中医针灸》

4、口疮

药物:细辛;或吴茱萸

制法:烘干,,研为细末,用甘油或陈醋调成膏

用法:敷神阈穴,外用胶布固定。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02

妇科:

1、月经不调

药物:乳香、没药、白芍、川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15g,冰片18g

制法:共研细末,以姜汁或黄酒适量调成糊

用法:分贴神阙、子宫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用于月经不调,经前腹痛者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2、经痛

药物:食盐、葱白、生姜各适量

制法:共捣烂,炒热

用法:熨脐

出处:《中级药刊》

3、闭经

药物:五灵脂、生蒲黄各30g,桃仁、大黄、生乳香、生没药各15g,麝香少许

制法:除麝香外,余药共研细末,贮装备用

用法:麝香先放脐内,用面粉调围脐一周,上置生姜或槐树白皮一块,用艾柱灸之,一岁一壮,1~3日一次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4、不孕症

药物:五灵脂、白芷各250g,川椒、熟附子各100g,食盐50g,冰片10g

制法:除冰片另研外,余药共研细末,密储备用

用法:用时取面粉适量,水调成条状,圈于脐周,先放少许冰片于神阙穴内,再放入余药,以填满为度,上隔生姜薄片一块,以大艾柱灸之,随年壮,每日一次。用于宫寒不孕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5、崩漏

药物:益智仁,沙菀子各20g,焦艾叶30g

制法:前两味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药末适量,用艾叶浓煎汁,熬调成膏

用法:敷脐,纱布包裹,胶布固定,一日换药一次,直至血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6、带下

药物:食盐、艾叶各适量

制法:共炒热,布包

用法:乘热熨脐,用于白带

出处:《理瀹骈文》

7、子宫脱离

药物:蓖麻仁10g

制法:醋炒研细,以等量热饭搅和成饼状

用法:敷脐并布带固定,每日一次,以子宫复位,疗效巩固为度

出处:《妇科病防治方案》、《中医外治法》

8、急性乳腺炎

药物:蒲公英、野菊花各适量

制法:捣碎

用法:敷脐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9、乳腺增生病

药物: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各30g,地丁、瓜蒌、黄芪、郁金各18g,麝香4g

制法:研末备用

用法:每次用药前,用75%酒精消毒脐部,待晾干后把乳脐散0.4g倾于脐部,随后用干棉球轻压散剂上按摩片刻,即用医用胶布紧贴密封,每三天换药一次,八次一疗程,一般为三疗程

出处:《陕西中医》

备注:早孕、功血或不明原因月经过多者忌用

03

儿科:

1、小儿高热

药物:生石膏12g、银花9g、板蓝根9g、鲜西瓜皮15g

制法:共捣烂成泥,搅拌

用法:填脐,每日换药2~3次,连续2~3天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2、小儿感冒

药物:葱白12g、连翘9g

制法:共捣烂如泥

用法:填脐,每日换药两次,连用数日,以愈为度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3、小儿哮喘

用法:小二气喘如风,潮热火蒸,因饮食受风呛乳,离脐下一指用艾火三炷即安

出处:《痧惊合璧》

4、小儿积滞

药物:生栀子9g

制法:研细末,加飞面少许,鸡蛋白调成三个饼

用法:分敷于脐部与两足心。用于积食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小儿腹泻

药物:艾条一根

用法:对准脐中,距离3~5厘米,可用手放于脐周测试温度,注意勿烫伤皮肤,温和灸5~10分钟【或以局部发红为度】,每日1~3次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6、小儿腹胀

药物:赤小豆、白蔹、豆豉各9g

制法:共研成细末,用于小腹胀

用法:敷脐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7、小儿腹痛

药物:生葱头250g

制法:捣碎,炒熟

用法:敷脐。用于小儿寒性腹痛

出处:《哈尔滨中医》

8、小二便秘

药物:大黄粉10g

制法:用适量酒调成糊状

用法:涂脐,用纱布覆盖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十分钟,每日一次。用于小儿积食积滞之便秘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9、小儿遗尿

药物:黑胡椒适量

制法:研成粉末

用法:每晚睡前将胡椒粉放在肚脐窝中,以填满为度,然后用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后去掉或更换,七次一疗程。用于非气滞性小儿遗尿症,一般用药1~3个疗程可愈

出处:《中医杂志》

10、小儿汗症

药物:龙骨、牡蛎各30g,大麦芽50g

制法:共研细末,搅匀

用法:每以药粉5g,洒于脐部,包扎固定,12小时换药一次。用于小儿自汗盗汗

04

养生保健方:

1、彭祖接命丹

功能:暖丹田,助两肾,填脑髓,却病久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药物:大附子1个【重约48~69g】,甘草60g,甘遂60g,麝香0.9g,烧酒2斤

制法:大附子切成薄片,用纱布包裹,再将甘草、甘遂共锤碎。将三味药放入烧酒中半浸半露,用文武火煮,以酒干为度,旋即取起附子待用,并把甘草、甘遂去掉不用。最后把附子片与麝香共锤千下至极融烂程度,做成2个药丸,阴干,备用

用法:临用时取一个丸药填脐,七天换药一次

出处:《串雅外编》

2、太乙真人熏脐法

功用:补诸虚百损,益寿延年。通治劳伤失血,及阴虚遗精、白浊、阳痿、精神倦怠、痰火、妇女赤白带、子宫冷等

药物:麝香、龙骨、虎骨、蛇骨、附子、木香、丁香、乳香、没药、雄黄、朱砂、灵脂、夜明砂、胡椒、小茴香、青盐、两头尖各等分

治法:上药除麝香另研外,余药共研细末

用法:以麝填脐,荞麦面圈脐外,填药盖槐皮,艾灸之,汗出病已。慎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等。如畏灸者,可加艾和药装袋铺腹上,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肚,但令温暖即止亦效

出处:《理瀹骈文》

【注:以上所有方剂,均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施用。】

脐疗针对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方面,寻常艾灸就能起到很好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日常自治时最不应过度过量,用于治病时必须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施用。

由于内科疾病较多且病情发展变化快,所以产生的病症非常多,所以下篇为内科单独篇,为大家更详细的分病列药。

THE END —

▶ 版权声明:

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