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艾灸:你知道为什么要灸鬼哭穴吗?鬼哭穴到底是何方神圣?

文 / 南阳楚艾
2019-04-04 21:22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时节,时而风,时而雨,天气似乎也变得多愁善感。在这样一个寄托哀思、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人们则更应该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起居和饮食。

清明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一些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寄托哀思是人之常情,但要注意的是,过分哀思会消耗人体气血。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会加重人体内的阴气,不利于阳气的升发,这时邪气就很容易入侵我们的身体。

清明时,人体清阳上升,浊阴下沉,肝藏之血,经脾运化,上输于心,正是木生火的过渡期。

到了清明时节,雨水增多,也同样是人体化寒消肿的好时节。

清明前后,可以重点灸脾经,利水升清,灸肝经,风生水起。

艾灸督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五脏元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果不幸因上坟时身体虚损,悲伤过度或运不佳导致身体问题,可急灸鬼哭穴缓解症状。

《葛洪肘后方》介绍过艾灸“鬼哭穴”治疗“鬼魂附身”的方法。

杨继洲也在《针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

他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疾病即康复。

古代艾灸为什么会在清明节气灸的穴位里独加“鬼哭穴”,其原因不言自明。

艾灸“鬼哭”,生发阳气

《黄帝内经》中说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也正说明邪气一旦在体内聚集,我们的阳气必然受到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的支持,阳气越足,气血就会充盈,人自然就强壮。所以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疏散体内的邪气,生发阳气。

艾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的功效,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渗透出来,体内阳气通达。

而在清明节气灸里面就有专门祛除邪气的要穴——“鬼哭穴”,《针灸大成》中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邪气消失,阳气即可恢复。

“鬼哭穴”其实就是双手大拇指处的少商穴

艾灸鬼哭穴对治疗癫狂、高热、癔病、昏阙很有效!

少商穴: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末端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肿、中风、中暑、昏厥、发热、癫狂、癔病等证;属十三鬼穴之“鬼信”。

此外在老家还有“三月三(即3月30日),蛇出洞”之说,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大地逐渐清气上升,同时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时段,此时体内肝气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达到最旺。

肝气过旺必然会伤脾,脾又是后天之本,气血的运化都要靠脾来实现,所以清明节要以“生发阳气,调达肝胆,强健脾胃”为养生要点。

明代杨继洲在其《针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双手的大拇指用绳子绑起来,在指甲之后两边用艾火灸灼,其穴相当于少商穴。杨氏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疾病即康复。

日月穴

日,即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本穴有收募补充胆经气血的作用,是胆经募穴。因此常灸此穴可以生发阳气,补充人体的气血,同时也能舒肝利胆,化除体内的湿气,达到中和阴阳的作用。

至阳穴

该穴名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帮助舒缓因哀思过度在体内滞留的忧伤之气。

起居养生

随着清明假日的到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拉开帷幕。在祭祖缅怀亲人、踏青欣赏春光的同时,也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俗话说“二月乱穿衣”,意思就是说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以防身体着凉。

节令食补

清明除了祭祀,踏青,吃艾草青团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大特色。每年清明前一段时间,艾草便会被赋予光荣的使命,与糯米粉等食材一起做成艾草青团,在江浙一带颇受人们的喜爱。艾草性温,有理气血,温经脉的作用,正是适合这个节气食用的佳品。

《随园食单》中这么描述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时令小菜,搭配艾草的香气,吃进肚里的是一股独属于春天的味道。

这里就来介绍一下青团的做法,大家快动动小手学起来,给自己和家人做一道时令美食吧。

1.首先把艾草反复冲洗干净

2.水烧沸腾,加入2.5克左右小苏打,然后把艾草焯一下水,捞出,挤干水分。

3.再加适量水,用料理机将艾草打碎成糊状,然后将糊状的艾草再加些水,加热至沸腾,然后拌入糯米粉中。

4.将艾草糊和糯米粉揉搓均匀成面团。揪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开始做青团子的皮子。

5.放入适量的花生芝麻馅(这里也可以是其他的馅料),包成球形的团子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