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张永树

文 / 金台资讯
2021-09-17 00:17

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传承人张永树。朱志辉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走进《闽医学派名家荟》系列访谈。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精神,挖掘和传承闽医学派学术精华,推动闽医学派的繁荣发展,广泛传播各流派传承人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发挥好中医药优势为广大群众服务,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闽医学派影像记录工程——《闽医学派名家荟》系列访谈节目,今天做客《闽医学派名家荟》的嘉宾是来自泉州市中医院,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的张永树医生。

【嘉宾简介】——

张永树,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擅长针药结合调治各类疑难病症。

主持人:张医生,您好,欢迎您。

张永树:你好,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中医针灸在2010年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医生,您觉得中医针灸为什么能列入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

张永树:中医针灸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它有很浓郁的文化结晶凝聚。现在奉为中医经典的《内经》,包括了《素问》《灵枢》两部,《灵枢》是专门讨论针灸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所以又称《针经》。

经络有很多的名词解释,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八个字,就是经络是“内属腑脏,外络肢节”的一个网络,通过对经络不同穴位的刺激,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或调节气血、消灭病因、养生健体的作用。现在有一个新的学科叫实验针灸学,用很多客观的数据来说明疗效。比方说扎了针以后,它的肌电图、胃电图都发生什么变化。总之,它是一种非药物的、非口服的一种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主持人: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在福建省内率先创办了针灸科,那么咱们留氏针灸都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张永树:当时是1935年,我的老师留章杰参加了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函授学习,1936年留章杰又专程到无锡参加“中国针灸学讲习所”第二期的学习,得到承淡安公面授亲传,从理论到临床手技,全面继承了承公的学术体系,叫做“澄江针灸学派”,成为“开拓闽泉针灸第一人”。他主张“以攻逐病邪为急务,有病必有因,无因不成病”。所以致病的原因不是人固有的,就是要“惟泻盛蠲余,方为上策”。

针灸的手法,我看就像我们在练书法一样。同样的笔,同样的纸,书法家来写跟我们来写,就不一样。那么,在手法上,第一条,他强调指力,扎进去以后要怎么样,力求病人能够有气感。拿针不是随便说就这么针一下,持针要正直。留老(留章杰)是有一个“平刺手”跟一个“垂直手”,他很强调持针要中平正直,如果需要逆经斜刺,也要先直刺,然后再改换为斜针。第三,他设置了“天、人、地”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深到浅,配合提插捻转,达到得气,达到补虚泄实,这就要苦练。

在近六十年的临床生涯当中,我的老师创造了不胜枚举的典型案例,临床的疗效很好。所以他独创的、独特的“闽泉针灸文化”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典范。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中医针灸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泉州留章杰针灸”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

主持人:其实,现在我们提到针灸,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身边,甚至有一些朋友可能自己家里面都会有一些这样的工具,自己研究一下,不舒服的时候就扎两针,灸两下,好像很普及。其实,我们知道针灸几千年传习下来,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那么,您觉得学习针灸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它真的是这么容易学的吗?

张永树:内科、外科、小儿科,它是以治疗范围来命名的。针灸是以治疗手段来命名的。唐朝的太医院十三科,针灸就是一个主科。一定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熟练地驾驭读、听、写、说,一定要在几十年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去扎根,然后提高创新。

在学习科目上除了医古文、经典著作、藏象经络,作为针灸科的医生还要学好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和其它科还不一样,有一些科就是医生开了医嘱,要挂瓶,要打针,是护士去执行。但是作为针灸科,针刺的一切技术操作,要亲力亲为,要熟练无误。现在讲中医的学习,要重视师承,这个师承就是你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你在洋洋得意的时候,老师经历多,他给你点一下,有时候一句话,可以解决你很多问题。所以在某一个意义上讲,它是功夫科学。这个功夫科学,就很难用易学难精来概括。要用心,用韧劲,用生命,要做人,做学问,做事业。一定不能停留在一方、一学、一剂、一法,治一病。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正在建设当中,那我们的建设项目有哪些规划?包括您对传承人又有怎样的期望呢?

张永树:我们已经整理了留章杰老师的学术经验书稿,已经写好了等待出版。(我们)定期召开留章杰老先生学术经验讨论会,特别是促进海内外的学术交流,确定留章杰先生学术经验的若干个攻关课题,要努力奋进,争取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小在学校的课程里头,就有《司马光砸缸》,为什么不能在他们学习的时候,也懂得《华佗刮骨疗伤》。我的学术秘书吴医生,已经跟某一个学校开始编写了一些中医在小学的课外辅导教材。我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有这个愿望,要把留氏的针灸学术流派继承发扬下来,觉得这是一个历史使命。

主持人:张医生已年过八旬,仍然在一线坚持为中医的传承不懈努力着。我们在这里也特别的希望泉州留氏针灸学术流派能够继续地发扬光大,创造更多学术和实践上地辉煌。这期节目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再次地感谢张医生,谢谢您。

张永树: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关注,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