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生是怎么治疗头痛的!教学版

文 / 下班来点精神气
2021-08-26 09:11

头 痛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可见于临床各科急慢性疾病。

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头,与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督脉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

西医学认为,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等,又称功能性头痛;继发性头痛是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如感染、高血压病或颅内肿瘤导致的颅内压升高;头部外伤等所致的头痛,又称症状性头痛。

【辨证】主症 头部疼痛。

1.辨经络 临床常根据头痛的部位进行辨证归经如下:

(1)阳明头痛 疼痛部位以前额、眉棱骨、鼻根部为主。

(2)少阳头痛 疼痛部位在侧头部,多见于单侧。

(3)太阳头痛 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部。

(4)厥阴头痛 疼痛部位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

2.辨外感内伤

(1)外感头痛 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为外感头痛。

兼见

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头痛;

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数,为风热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为内伤头痛。

兼见

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

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为肾精不足;

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

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上扰;

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为瘀阻脑络。

【治疗】

1.基本治疗治法 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主穴

阳明头痛:头维 印堂 阳白 阿是穴 合谷 内庭

少阳头痛:风池 太阳 率谷 阿是穴 外关 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 后顶 阿是穴 后溪 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 四神聪 阿是穴 内关太冲

全 头 痛:风池 百会 头维 率谷 太阳 合谷配穴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

风热头痛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配偏历、阴陵泉。

内伤头痛:

肝阳上亢配太冲、侠溪、三阴交;

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三阴交;

气血亏虚配气海、足三里;

痰浊上扰配中脘、丰隆;

瘀阻脑络配血海、膈俞。

方义

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远端选穴均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

操作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枕、颞、额、脑。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对于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皮肤针法 太阳、印堂、阿是穴。皮肤针叩刺出血,适用于外感头痛和瘀阻脑络所致头痛。

(3)穴位注射法 阿是穴、风池。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0mL,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

【按语】

1.针灸对功能性头痛有显著疗效,对继发性头痛可改善症状。头痛原因复杂,要明确诊断,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头痛继续加重者,要考虑某些颅脑病变,查明原因,采取综合措施。

2.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劳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

3.针刺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激活体内内源性镇痛调制系统,起到镇痛作用。针刺也可以使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血液中乙酰胆碱含量增多,儿茶酚胺含量减少,使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缓解因血压偏高而诱发的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