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帕金森病……针灸治疗有重大进展

文 / 劳动报
2021-03-27 09:1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称“慢病”或“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程长且缓慢、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病因、无明确“治愈”指征的疾病总称。常见慢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帕金森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据调查,慢性疾病导致死亡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5%,占我国总疾病负担近70%,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对此,吴焕淦教授认为:“国家近些年对中医防治慢病尤为重视,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中强调了中医药应充分发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体现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在这方面,我相信针灸大有可为!”事实也是如此,吴焕淦团队长期致力于针灸治疗慢病的临床探索,聚焦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帕金森病等疾病,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与推广实践,证实了针灸治疗慢病的疗效优势。

艾灸巧治肠顽疾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是一类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血便等为主要症状的难治性肠腑病症,具有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且易于形成肠壁纤维化,严重者可导致瘘管形成,甚至有癌变的可能。针灸疗法是治疗肠腑病症的常用有效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因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技术、缺少临床规范化评价方案和基础研究方法,已成为影响肠腑病症疗效、安全性及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

吴焕淦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于所学的中医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开展了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机理研究,应用隔药饼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显著提高了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此后他由点及面,又将研究拓展到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其它难治性肠腑病症,经过30余年紧扣临床的探索与实践,他在针灸治疗难治性肠腑病症的理论认识、诊治规律、效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创立了“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治疗肠腑病症的学术观点,在中医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疗效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由吴焕淦领衔的“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研究”项目,有效提升了中医针灸治疗肠腑病症的整体水平,成为中医针灸的优势病种。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其多见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中医将其归为“颤证”范畴。除了震颤、动作迟缓、面部与肢体僵硬等运动症状,患者常伴有便秘、排尿困难、失眠和体位性低血压等极易忽略的非运动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仍是医界难题,尚无治愈的特效药。部分西药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患者服药3-5年后常出现疗效减退,并可伴随恶心、呕吐、便秘、运动障碍等副作用。

吴焕淦从事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工作,发现针灸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尤其对便秘、夜尿、乏力、疼痛、失眠等非运动症状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改善运动症状方面,针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患者身体僵硬感,减轻震颤的幅度和震颤持续的时间等。此外,针灸治疗该病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与西药联合应用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西药用量,并减轻西药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副作用。相关成果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患者,男,27岁,患克罗恩病5年余,多处辗转治疗未果,前来寻求针灸治疗。长期服用西药易导致肝损伤,遂用隔药饼灸(将点燃的艾炷放置到特制药饼上施灸的艾灸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维持基础用药美沙拉嗪肠溶片原剂量不变。治疗主要采用中脘、天枢、气海等腹部穴位隔药饼灸,用以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每周2-3次。连续2个月的治疗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遂建议逐步减少西药用量,以减轻肝脏负担。治疗4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结肠镜下无明显溃疡及出血。再次复查肝功能后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又随访6个月未复发。该案例体现了针灸疗法在治疗克罗恩病方面疗效,且具有无毒副作用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