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穴的气脉传导路线,和针刺的深度、手法有关系

文 / 谈谈健康吧
2020-12-31 18:14

古派巨灵针灸,尊从《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中医经典

本文前半部分为《黄帝内经·灵枢经》原文,下半部分为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的解读。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

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

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贵生老师

黄贵生老师解读:

这一段,说清楚了,脏腑里的腑,病分二种,一种是病在经脉,一种是病在腑,当然还有一种,上面没有说,就是经脉也病,腑也病。

经病呢,刺荥穴和俞穴;内腑病了,刺合穴。然后说清楚了,各腑的合穴是什么。什么样的体位去取合穴,各腑病的情况会怎么样,怎么辩证都说的很清楚。

这里说一下各合穴的循经传导,即是你刺这些合穴的时候,应该有的气脉传导感应。

刺上巨虚,神应针捻针行气法,气足的话,可以感到气沿胃经上行,在乳中线锁骨下缘向外上方行走,经肩髃穴通入手阳明大肠经;刺下巨虚,神应针捻针行气法,同样的,如果气足,可以感到气沿胃经上行,在乳中线锁骨下缘向外上方行走,经肩前部向上后,再向下绕肩,经臑俞穴通手太阳小肠经。这两条气的感觉,都是先从胃经上行,然后再从锁骨下沿分开。所以,你刺一条经脉的不同穴位,你可以发现不同穴位的循经路线和距离是不一样的。当然你要刺入穴位的确切深度,才会有上面的循经感应出现,手法,深度要掌握得好。

所以老一辈的人说,针刺深度,是行家的不传之秘。当然,取穴的精度,绝对会影响飞经走气的路线和距离。

刺足三里下两寸处,气感沿胃经上行,从乳中穴下向外上方行走,经天池穴通手厥阴心包经。。。其他的合穴的气感循行,就不一一说明了,有志者不妨自己试试看。

刺下合穴,可以激荡和旺盛六腑的功能,不但如此,刺下合穴,也可以治经气所过的部位的疾痛。比如,刺委中,经气循行过下腹。所以委中是可以治腹痛的,如果你的针法功底不到,你刺合穴,对六腑的影响就有折扣了。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尤其是对现在的针师,是不能按照灵枢所说的办法去做了,为什么呢?没有练针法之故。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的针师们大部分也都是没有练过九阴真经的,难道就不能用下合穴治病了么?当然可以,但是要改进一下了,要用下合穴去配搭其他的穴位了。所以一些针灸老前辈,费劲心思去捣弄一些穴位配搭,来帮助那些手法不佳的所谓针师们,也可以用下合穴治病。这些穴位配搭是怎么配呢?我在论治班讲了一部分。这个针法叫做,气血标靶针法。

感恩黄老师的分享!

注:黄贵生老师是古派巨灵针灸唯一传承人,在欧洲行医三十多年,拥有三家诊所。黄老师出生于中国古中医世家,曾经到祖国各地,世界各地搜寻古派针灸的余脉。黄老师希望将毕生所学带回祖国!

黄贵生老师在欧洲教学生学习古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