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症状针灸治疗——头痛

文 / 壹医文
2020-05-08 00:04

(一)诊断
1.西医诊断要点
西医将头痛大体分为紧张型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特殊病因所致的头痛等四类。
(1)紧张型头痛: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排除颅颈部疾病如颈椎病、占位性病变和炎症性疾病等,通常可以确诊。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将紧张型头痛分为两类,每类又分为两型。
1)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①至少有10次发作,头痛天数<180天/年(15天/月)。②头痛持续30分钟至7小时。③头痛至少有以下两项特点:a.压迫和(或)束缚感(非搏动性);b.轻或中度;c.双侧性;d.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e.无呕吐、恶心,可有畏光或畏声,但不并存。本型包括伴颅周肌肉收缩和不伴颅周肌肉收缩两型。
2)慢性紧张型头痛:

①6个月内平均头痛天数≥180天/年(≥15天/月)。②头痛至少有以下两项特点:a.压迫和(或)束缚感(非搏动性);b.轻或中度;c.双侧性;d.行走楼梯或类似日常活动头痛不加重;e.无呕吐、恶心,可有畏光或畏声,但不并存。本型包括伴颅周肌肉收缩和不伴颅周肌肉收缩两型。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发作次数未达到10次,慢性紧张型头痛发作尚不到6个月,均不符合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
(2)偏头痛:
根据偏头痛发作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通常可做出诊断。通过颅脑CT、MRI、MRA、DSA等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和痛性眼肌麻痹等。通常根据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偏头痛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
①符合下述2~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②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者)。具有以下特征,至少2项:a.单侧性;b.搏动性;c.中至重度影响日常活动;d.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③发作期间至少有下列1项:a.恶心和(或)呕吐;b.畏光和畏声。④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无器质性和其他系统代谢性疾病证据;或经相关检查已排除;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初次发作与该病无密切关系。

2)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
①至少有2次下述2项发作。②具有以下特征,至少3项:a.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现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b.至少有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分钟以上;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c.先兆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但有一个以上的先兆症状时,持续时间相应延长;d.头痛发生在先兆后,间隔<60分钟(头痛可与先兆症状同时发生)。③至少具有下列各项中的一项[参见无先兆偏头痛]。
(3)丛集性头痛:
是少见的伴一侧眼眶周围严重疼痛的发作性头痛,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疼痛特点为固定于一侧眼眶部,为眼内、眼周深处和眼眶周围的剧烈钻痛,无搏动性,通常向前额、颞部和颊部放射。疼痛可迅速缓解或逐渐消退。根据确切病史和发作时的典型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4)特殊病因所致头痛:
特殊病因,如高血压、颈椎病、脑外伤、脑肿瘤、激素周期相关性头痛、五官疾病等。诊治该病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探求病因,方有利于诊治。

2.中医诊断要点
(1)中医命名:
头痛。
(2)中医诊断: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如脑及眼、口鼻等头面部病变和许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诊断。这里主要讨论外感和内伤杂病以头痛症状为主症者,若为某一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兼症,也可参照本篇治疗。
(3)辨证要点
1)按头痛的部位辨证归经,前额痛为阳明头痛,侧头痛为少阳头痛,后枕痛为太阳头痛,巅顶痛为厥阴头痛。
2)病因病机:临床上分为外感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主要是风邪所致,每多兼寒、夹湿、兼热,上犯清窍,经络遏阻而致头痛。内伤头痛可因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所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扰清窍;肾阴不足,脑海空虚,清窍失养;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恣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脑络;外伤跌仆,气血瘀滞,脑络被阻。
3)证型分析

① 外感头痛
a.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b.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兼见面目红赤,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
c.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
② 内伤头痛
a.肝阳上亢: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b.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c.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d.肾精亏损: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e.气血亏虚:头痛绵绵,遇劳则甚,兼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针灸处方
1.外感头痛
(1)主穴:

① 外感头痛
a.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b.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兼见面目红赤,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苔黄,脉浮数。
c.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
② 内伤头痛
a.肝阳上亢: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b.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c.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d.肾精亏损: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e.气血亏虚:头痛绵绵,遇劳则甚,兼见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针灸处方
1.外感头痛
(1)主穴:

肝阳上亢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头痛加中脘、合谷、丰隆;瘀血头痛加头部阿是穴、膈俞、合谷、三阴交。
4)刺灸方法:
毫针泻法。
(2)虚证
1)主穴:
百会、风池、足三里。
2)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3)配穴:
肾精亏损加脑空、肾俞、悬钟、太溪;气血亏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4)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三)经验处方
1.邱茂良
运用病变部位所属的表里经络、手足同名经,每经取一穴,配穴处方为“对穴”。风寒头痛:后溪、束骨。后溪直刺1寸,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束骨直刺0.5寸,提插泻法,使针感扩散。留针30分钟。风热头痛:合谷、飞扬。合谷直刺1寸,得气后将针斜向上,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至臂部。飞扬直刺2寸,行快速有力的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下放散。留针30分钟。肝阳头痛:外关、足临泣。外关直刺1寸,用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足临泣直刺0.5寸,亦用提插泻法,进针后反复行针使针感向上传达。血虚头痛:太冲、三阴交。太冲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传达至足掌,以透涌泉,用慢提紧按补法,达到肝肾两补。三阴交直刺1寸,提插补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痰浊头痛:强间、丰隆。强间斜刺捻转泻法,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上下左右方向斜刺,反复行针,使针感向四周扩散。丰隆直刺2寸,行紧提慢按泻法,使针感向上下传达。瘀血头痛:膈俞、行间。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前传达。行间直刺1寸,做快速有力地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达。

2.高立山
外风头痛首选风池。前头痛:头维、印堂、上星、攒竹、合谷、列缺。偏头痛:太阳、率谷、外关、侠溪、行间、列缺、合谷。后头痛:天柱、风池、申脉、昆仑、后溪、列缺、合谷。头顶痛:百会、昆仑、行间。肝风头痛:偏头痛穴组加肝俞、风池。气虚头痛:中脘、足三里、气海。血虚头痛:脾俞、三阴交、地机、血海、神门、内关。肾虚头痛:肾俞、太溪、三阴交。
3.王乐亭

外感头痛:刺风府调其阴阳不足。有余则泻风池,合谷。头痛连项:天柱、风池。头伴寒痛:玉枕。偏头痛: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透风府,未愈再取中脘、足三里、解溪。正头痛:百会、风府、神庭、太阳、风池、合谷。头痛如锥刺:头窍阴、强间。雷头风:又名“项心痛”,取百会、前后顶、囟会、承浆、至阴。前额痛:神庭、印堂、阳白、攒竹。后头痛:百会、神庭、囟会、风府、太阳、风池、合谷。偏正头痛:曲池、合谷、列缺、太渊。两额角痛:头维、悬颅、合谷。头痛目痛:上星、头维、攒竹。头痛面肿:前顶、水沟、合谷、通里。头痛目眩:百会、神庭、风池、外关、手三里。内伤头痛,时痛时止,时轻时重,沉闷、晕胀,健忘失记:百会、囟会、风府、神庭、合谷、三阴交、太冲。
(四)其他疗法
1.耳针法
(1)主穴:
耳尖放血、神门、皮质下。配穴:前头痛加额、胃;偏头痛加颞、胰胆、交感、外耳;后头痛加枕、膀胱;头顶痛加顶、肝;全头痛加额、颞、枕、外耳。
(2)操作:
贴压法、刺血法。中强刺激。压籽: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3~5分钟,每周压籽2次,7次为1疗程。刺血:外感及肝阳上亢型头痛取耳尖,三棱针放血,放血2~4滴,两耳交替轮用,3日1次。外感及肝阳上亢型头痛可用强刺激,肾虚型用轻中度刺激。

2.三棱针法
处方1:太阳、大椎、风池、印堂。处方2:四神聪、合谷、太冲、太阳。处方3: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操作:选择太阳穴静脉怒张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加拔火罐。大椎穴点刺后拔罐2~3分钟。风池、印堂、四神聪、合谷、太冲、头维、百会可点刺出血。
3.头针法
前头痛,取对侧或双侧面部感觉区;后头痛,取对侧或双侧下肢躯干头部感觉区。进针后快速捻转,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刺络拔罐法
取腰1~骶4夹脊为主穴,风池、太阳、阳白为配穴。梅花针叩打腰1~骶4夹脊,结合叩刺患病局部如头巅以及两手掌及指端。头痛较重者可选风池、太阳、阳白穴等部位,叩至少量出血,后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外感头痛、肝阳头痛及瘀血头痛。
5.温针灸

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等。方法:每次取1~2穴,温针灸3~5壮,隔1~2日1次。本法适用于风寒头痛。
(五)提示
1.头位于高巅之处,又为藏脑重地,故头痛一证,外感六淫之气可以为患;神志失调,气血虚损,脉道不通可以发病。因此,治疗头痛时,必须审证求因,按部分经,辨证施治,方能获取良效。
2.内伤头痛辨证治疗尤需谨慎,有时还得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头痛进行性加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神经系统体征或有或无,均应细致地进行眼底检查,以观察有无视乳头水肿,或用超声波探查脑的中线波有无移位。如有视乳头水肿,或脑的中线波移动,则提示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的可能,应请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