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文 / 养生初参
2019-12-17 00:07

内容提要:秋分艾灸取穴以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以及任脉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为主。可以起到预防秋燥,滋阴润肺的作用。另外,秋分时节灸足三里、中脘(肚脐上4),能强壮脾胃,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什么是节气灸

节气灸是中医穴位疗法和时间医学相结合防治疾病的方法,指根据不同的节气对人体的穴位施灸。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

一般而言,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的主气,比如:“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与自然相适应.人体内在的阴阳也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的转折时期,人与此相应,也会表现出阴阳的消长变化。如果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不能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因此,季节交替阴阳变化之时,正是年老、久病、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节气灸则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血浆皮质醇每曰分泌总量,秋冬高而春夏低,因此,哮喘患者秋冬季发病率最高。择时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能激发机体产生适度的应激,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对潜在隐藏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减轻和抵抗随后疾病的损害,提高机体的抵抗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怎么做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常选择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肚脐下3寸)、足三里(髌韧带外侧向下3寸,胫骨旁开1寸)、三阴交、大椎等。具体的灸法是:隔天艾灸1次,每次灸15—20分钟,10天为一疗程。艾灸时应让艾条靠近皮肤,缓慢沿穴位上下移动,以局部皮肤发红,不烧伤皮肤为度。

什么是秋分艾灸,怎样做秋分艾灸,秋分艾灸有什么作用?:

秋分艾灸取穴以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以及任脉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为主。可以起到预防秋燥,滋阴润肺的作用。另外,秋分时节灸足三里、中脘(肚脐上4寸),能强壮脾胃,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为18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历书记载:“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曰: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份,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不仅使气温变化剧烈,而且使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当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秋燥症状是不同的。秋燥症是由于体弱,身体的保温与散热机能不能很好地随天气、气候的变化而产生的类似于病态的一种生理反应。要防止此症,首先就要加强艾灸调理,艾灸取穴以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以及任脉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为主。其次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适应气候变化。秋季锻炼身体,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调节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如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不注意防护和饮食、生活规律,就会引发相关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还要注意讲究心理卫生,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根据各人体质可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24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1、立春艾灸

时间:2月3-5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命门、肺俞、肝俞;任脉:关元、神阙、中脘、太冲

2、雨水艾灸

时间:2月18-20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肝俞;任脉:期门、关元、神阙

3、惊蛰艾灸

时间:3月5-7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肝俞、肾俞;任脉: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

4、春分艾灸

时间:3月20-22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肝俞、命门、脾俞;任脉: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太冲

5、清明艾灸

时间:4月4-6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鬼哭穴、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

6、谷雨艾灸

时间:4月19-21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百会、命门、心俞;任脉:关元、神阙、神门

7、立夏艾灸

时间:5月5-7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心俞、肾俞;任脉:关元、神阙、膻中

8、小满艾灸

时间:5月20-27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任脉:关元、神阙、足三里

9、芒种艾灸

时间:6月5-7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脾俞、心俞、命门;任脉:神阙、关元、足三里、劳宫

10、夏至艾灸

时间:6月21-22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11、小暑艾灸

时间:7月6-8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2、大暑艾灸

时间:7月22-24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3、立秋艾灸

时间:8月7-9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脾俞;任脉:关元、神阙、中脘、章门、太白

14、处暑艾灸

时间:8月22-24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15、白露艾灸

时间:9月7-9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肺腧、肾俞、脾俞;任脉:关元、神阙、足三里、中府

16、秋分艾灸

时间:9月22-24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肺腧、大肠俞、肾俞;任脉: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合谷

17、寒露艾灸

时间:10月8-9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肺腧、肾俞、八髎;任脉: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18、霜降艾灸

时间:10月23-24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脾俞、肾俞;任脉: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19、立冬艾灸

时间:11月7-8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京门;任脉:涌泉、神阙、关元

20、小雪艾灸

时间:11月22-23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1、大雪艾灸

时间:12月6-8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肾俞、心俞;任脉: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22、冬至艾灸

时间:12月21-23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脾俞;任脉:太溪、关元、神阙、中脘

23、小寒艾灸

时间:1月5-7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

24、大寒艾灸

时间:1月20-21日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肾俞、心俞;任脉:神阙、关元、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