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要明白,针灸治疗作用有哪些?

文 / 旋转的北斗星
2019-12-05 00:09

学中医要明白,针灸治疗作用有哪些?


针灸治疗作用是指针灸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针灸治疗作用是多方面且复杂的,从总体上可概括为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三个方面。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指针灸具有祛除经络疲阻而使其恢复通畅的作用,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人体通过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使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癖滞,阻遏经络,均会导致经络的病理变化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经络癖阻不通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青紫等症状,尤其是在体表络脉出现癖斑、充血、结节、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物等。《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针灸疏通经络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及经络循行与联系,选择相应的部位和喻穴,采用毫针泻法、三棱针点刺出血、皮肤针叩刺、拔罐或灸法等方法,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 《 千金翼方 》 所说:“凡病皆由血气奎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二、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具有使患者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的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疾病的发生机理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调。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外因素导致人体阴沐及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失去相对平衡,使经络功能活动失常,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灵枢·根结》所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瑜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如中风后出现的足内翻,从经络辨证上可确定为阳(经)缓而阴(经)急,治疗时采用补阳经而泻阴经的针刺方法,平衡阴阳;阳气盛则失眠,阴气盛则多寐,根据阳跷、阴跷主眼睑开合的作用,取与阴跷相通的照海和与阳跷相通的申脉进行治疗,失眠应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 , 多寐则应补阳跷(申脉)泻阴跷(照海),使阴阳平衡。

三、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具有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邪相争的过程。《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奏,其气必虚。” 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相对不足,邪气相对强盛所致。正胜邪退则病缓解,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因此,扶正祛邪既是使疾病向良注方句坟少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总之,疏通经络是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基础,即经络畅通有利于调和其目的是要达到阴阳和平正祛邪作用的发挥;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其目的是要达到阴阳平衡,而调和阴阳又常常依赖于扶正祛邪作用。因此,尽管针灸的治疗作用表现为以上三个方面.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只是在具体的疾病治疗过当.从某一作用表现为主和更为明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