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刺法在痛证中的应用

文 / 非著名治疗师小刘
2019-08-16 11:28

小 编 导 读

针刺方法多种多样,巨刺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常见吗?怎么没听说过呢?也许大家对“巨刺法”这个名称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说过“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其实这就是巨刺法。更多巨刺法的知识点,请看方剑乔教授的讲解。

“巨刺法”出自《内经》,首见于《灵枢·官针》,所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说明巨刺是一种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针刺方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配穴方法,其选穴的意义大于针刺手法。《素问·调经论》进一步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缪刺论》解释道:“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这说明了由于经脉脉气左右交贯,右经的病证可以表现出左侧各种症状体征,同时右侧出现病脉,这种情况应取右经的腧穴来治疗,反之亦然,这种刺法被称为“巨刺”。因此,一侧有症状,而对侧出现病脉是实施“巨刺”的必要条件。

有人提出“巨”字有可能是“互”字传抄错误,“互”的含义不言而喻,在此不再展开。另有人提出“巨”,即“大”,刺大经即为刺经脉,这是为了区别另一种类似的刺法——“缪刺”。缪刺,亦出自《内经》,《素问·缪刺论》载有“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二者均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刺法,但各有偏重——即巨刺刺经、缪刺刺络。《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因而,病在经脉,其邪深,对侧出现病脉,需采用深刺经脉的巨刺法;而病在络,其邪浅,未传入经脉,九候之脉象未出现病脉,适宜用浅刺络脉的缪刺法。缪刺法以四肢末端经脉缪处取穴为主,视其络脉,出其血,与现代刺络疗法类似,多数指取各经的井穴出血。

经络气血内外左右相倾移,有病时或左盛右虚,或右盛左虚,或经盛络虚,或经虚络盛,采用交叉取穴是为了调整左右气血的偏盛偏衰,这是巨刺与缪刺的理论依据。方教授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刺法不同(巨刺刺经,以针刺经穴为主;缪刺刺络,以点刺井穴和血络为主),其理论依据、治疗病证都非常相似,且均属于交叉刺法,临床应用时不能截然划分。

临床上巨刺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痛证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常有针入痛止的效果,主要用来治疗各部位软组织闪锉伤、关节扭伤、关节炎、偏头痛、落枕等。方教授告诫,巨刺法虽然操作简便、取穴精少,但要注意操作要领方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教授将临床应用巨刺法治疗痛证的治疗要领概括为以下五个要点:①前提条件是单侧出现疼痛,常常在健侧取穴。②治疗选穴灵活应用经络辨证、关节对应取穴法、经验取穴等,且以肘膝关节以下远道取穴为主。如治疗肩周炎,可取健侧条口透承山,此为经验选穴;治疗膝关节炎可取健侧曲池穴,此为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落枕可取健侧后溪,此为经络循行理论,具体运用需结合临床经验。③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关节活动,且活动幅度由小增大。④针刺补泻手法不限,但需施以强刺激,保持强烈的得气感。⑤留针时间短,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如把握以上操作要领,但治疗后疼痛依然未缓解,也不必拘泥于此,可配合其他常规针刺法治疗。究其作用机制,方教授认为巨刺法的起效源于中枢,针刺健侧穴位可以改善患者中枢传导机制,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巨刺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该是多层次的,包括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等,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融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巨刺法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左右两侧经络失衡、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与活动障碍疾患;对治疗疼痛有较好疗效,对缓解痉挛、僵急,其疗效较针刺痛处更佳;其起效机制应该是中枢多层面的整合结果。

治疗痛证,针灸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巨刺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他针灸方法又是如何用于痛证的治疗呢?针灸名家方剑乔教授的这本书中经验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