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王乐亭针方:疗效与十全大补汤方相近的十全大补穴

文 / 养生正道
2019-03-26 15:32
↑ 点击上方【养生正道】关注我们 ↑

导读:

十全大补汤我们都很熟悉,汪昂在他的著作《汤头歌诀》中曾赞道:十全大补补方雄。言其补益之力大,允为补方之魁。那么,哪些穴位搭配,能被称为十全大补穴,可以媲美十全大补汤呢?

十全大补汤方与针方

主编/张文康、王莒生

十全大补汤方,是《医本发明》中的方剂,系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而组成,其功能为补益气血,主治虚劳喘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等证。

王乐亭老医生一贯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他仿效古代有名的中药方剂,选用适当的穴位以组成疗效相似的针灸处方。十全大补方就是其中的一个。

十全大补方中除了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和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外,尚加用甘温之生芪和温肾助阳的肉桂,使之脾肾双补,阴阳两顾,因而补益作用较强。

王氏针灸处方十全大补方组成:

合谷 曲池 内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中脘 太冲 三阴交 章门 关元

显而易见,该方是在手足十二针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也就是用手足十二针方,加脾之募章门,胃之募中脘,小肠之募关元,以及肝之原穴太冲。其功能是补气血,健脾胃,养心气,滋肝肾,通经活络。手足十二针方偏于疏调,十全大补方偏于调补。

方中章门,功能为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消胀化食,有人参之功效。

足三里——祛风寒湿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热,健脾消食,有白术之效。

内关——降胸胁之逆气,行气血,止心下结痛,除烦满,健脾利湿,有茯苓之作用。

中脘——主五脏六腑,坚筋骨,长肌肉,增气血,调阴阳,有甘草功效。

三阴交——主妇人经血不调,生血养血,止咳逆上气,为足三阴所主,功同当归。

图:三阴交

曲池——主中风寒痹筋挛,妇女血印专擅血中之风,治同川芎。

太冲——主邪气伤阴,止腹痛,行血痹,除坚积,入厥阴、少阴,治阴虚小便不利,疗效同芍药。

关元——主伤胞宫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长肌肉,有同地黄之主治。

合谷——主卫气不足,疏通经络,入太阴止汗、发汗,有同黄芪之效。

阳陵泉——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祛风寒湿痹,舒筋利节,有同肉桂效力。

用针刺穴位仿中药性能而组方,实属绝妙。

针方解读

从十全大补汤方到十全大补针方,充分说明王乐亭老医生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运用和重视,并阐明了他在拟定针灸处方时的一种独特创举。临床应用十全大补方主要用于虚损诸证,概括起来可有以下几种证候。

0 1 气血不足

心脾两虚多因劳伤过度,思虑伤脾或久病失养耗伤元气,损及心脾或因失血过多,气血难生。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便溏,头晕目眩,自汗心悸,手足麻木,舌质淡,脉沉细弱等证。

0 2 脾肾两亏

先天后天失养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消耗,房劳过度,中气下陷,肾气不固所致。主要表现为食少纳差,消瘦萎弱,精神疲惫,腰脊酸痛,头晕、耳鸣、便溏、尿频、舌淡、脉虚弱等证。

0 3 肝肾两虚

多因年老体弱,肾精耗竭,或久病消耗,或高热病后以致肝肾阴亏。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心烦易怒,腰酸足软,小便频数,脉细数,舌质红,少苔等证。

从上述证候来看,主要包括临床所见的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久病体弱、老年病等。因此,对于虚损诸证的治疗,或老年病的预防保健都有一定的价值。

推荐书籍

本书精选出了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基本能反映熊继柏教授学术思想、临证思维与临床经验的临证实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儿、急症、疑难怪病等将近100多个病种。希望熊继柏教授的丰富临证经验可以为广大有志于成为合格中医、好中医、名中医的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能够分享。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王乐亭——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文康,王莒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全部图片为出版社所有的版权图片,请勿盗图。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