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保健:宜吃“苦”,宜冬病夏治,四忌

文 / 聆听大海的声音
2019-03-14 11:22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会继续升高,大的再过二三十天,才是夏天最热的天气。

我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饮食传统,夏至这天,很多地方的面馆都特别热闹。还有的人喜欢在家里自己做手工面,据说夏至吃热面有“辟恶”之意,是说吃热面可驱除邪恶。热天吃热面可以多出汗,以去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夏至天气炎热、日照强烈, 养生方面应注意防暑、防晒,每天需晩睡早起,适当午休, 饮食方面避免过度寒凉,保持神清气爽,做到心静自凉。夏至饮食:过苦夏不怕“苦”。

夏至

夏季应适当吃点儿“苦”

根据阴阳消长的变化,夏至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中医理论强调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在饮食方面,忌食过于燥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以免上火。夏至尽管天气炎热,但阴气已开始生长,夏至前后饮食宜清谈。这个时候最好适当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都是清热祛暑的佳品,还可吃些金银花绿豆粥,喝些菊花枸杞茶、麦冬金银花茶等。

忌夜卧贪凉

中医理论认为“头乃诸阳之会” ,阳经都在头部有循行,因此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天长日久,则容易损伤阳气而导致生病。因此大家要非常注意,不可晩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对儿童,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都容易导致风寒邪气侵袭。

忌空腹饮茶

夏季饮茶有解暑利湿的功效,但是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空腹饮茶易刺激和破坏胃黏膜壁更易引起i饥饿感,严重者可导致低血糖状态。因此,夏季饮茶,应在餐后饮1-2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忌冷水洗浴

用冷水洗浴是很多中青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毛孔肌肤均处于开泄状态,寒气极易侵入人体,郁闭于内,导致阳气损伤, 轻则感冒,重则发为热病,即使是热水洗浴,也要注意浴后进风,对儿重尤其要注意。

夏至

夏至情志调养:心静自然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虽然工作、生活压力很大,但是对生活、对外界事物要充满热情,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 以利于气机的调畅,如果携带厌倦或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畅,对身体不利。

夏至保健:夏至前后最宜节气针灸

夏至时自然界阳气盛,人体阳气也最盛,可在这前后10天进行节气针灸,针对痼疾,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腹泻等。可有效地扶阳祛寒、 祛除根因,说起节气针灸,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天时” ,有选择地针灸不同穴位,预防该时节好发疾病的方法。夏季气温高, 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同时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通过在夏至前后乃至三伏天施用针灸可为秋冬储存一定的阳气, 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天行针忙”,在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应用针灸防病治病的疗法由来已久,除了进行夏至的节气针灸治疗, 还可以贴三伏贴、拔火罐、艾灸等,这些方法都能通过穴位治疗,激发人体经络,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可根据病人的病症、体质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夏至

夏至节气针灸和贴敷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咽部感觉异常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慢性颈肩腰背疼痛、四肢麻木等;慢性胃肠功能紊乱如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都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不宜进行夏至节气针灸,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或病痕、对敷贴药物极度敏感的特殊体质患者,不适宜敷贴治疗,但可以选择针或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