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飞针”李迎超,社会责任记心中

文 / 广福路知事
2018-07-26 16:27

“李医生,请您再加一个号吧,我是从广州慕名而来的。刚下车就赶过来,也是非常不容易……”

“哎!好,好!给他加一个号。”

这是在求医者排成长龙的人群当中,一位患者和一位医生的对话。

这样的情形,在昆明市环城南路与北京路交叉口的圣爱中医馆“迎超系统核心针灸研究院”内,每天都在发生。

那么,一个地处昆明一隅的针灸医馆,为什么吸引了全省、全国的众多患者前来就诊?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日前走进圣爱中医馆,走近民革昆明盘龙区委四支部党员、圣爱中医馆馆主治医生李迎超进行采访。


医者仁心 对患者一视同仁

走进医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锦旗:“大医仁心,福泽苍生”“小李飞针,再世华佗”“神奇飞针治顽疾,厚德仁心解病苦”……透过这些生动感人的话语,可以感受到这一面面锦旗背后,是一位位患者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看着在现场安静地等待针灸的患者,再看看治疗室内,有老者,有小孩,有的头上扎满针,有的颈椎、背上扎着针……看到忙碌的李迎超从身边走过,他(她)们都会热心地和他打招呼。李迎超会根据各个病人不同的情况,询问患者的感受,摸摸患者的腿问酸胀感有没有消退,晚上睡得好不好等等。

看到李迎超太忙,记者便和其中一位患者攀谈起来,了解到她来自文山,来时腿脚疼痛,行动都要借助拐杖,“扎了几天针后,现在好多了。”

“李医生真好,我是头痛,来扎了三四次,现在也大幅缓解了。”旁边的一位患者主动凑过来说。“李医生这个人,医术高明,医德非常好,对患者一视同仁,总是笑脸相迎,细心了解病情,求医者众多,他不急不躁,不温不火、问长问短,轻言细语,让我们心里感到石头落地。他不但通过针灸医治患者,还通过心理解压抚慰患者,这个非常难得。”


潜心研究 成立“迎超系统核心针灸研究院”

李迎超200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曾工作于河南省体工大队门诊部;2008年,考入云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09年,加入圣爱中医馆成为一名中医针灸医生;2012年,坐诊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日门诊量突破120人/天;到2016年,日门诊量突破160人/天。2017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从医十余年,李迎超十分注重神经系统对人体气血的影响,在数以万例的病案支撑下,李迎超总结出了一套疾病整体系统化、病症核心模块化、病人个性化专业治疗脊柱神经疾病的特色针灸手法,被患者们称为“阳光医生”“李一针”“李飞针”。不少患者来找李迎超就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医生也不敢下结论!”为什么众多医院经过重重检查都没法给患者确诊?这是李迎超十余年追寻的一个医学疑问。

李迎超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于2017年10月,带头筹建“迎超系统核心针灸研究院”在圣爱中医馆成立。研究院以“传统中医针灸学术理论为基础,脊柱神经学为诊断治疗核心,”,遵循以“病——人——病人”的整体维度为疾病预防治疗的宗旨,运用中医特色针灸推拿、正骨点穴等疗法,为脊柱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中医诊疗。


忘我工作 把社会责任记心上

记者走进“迎超系统核心针灸研究院”里间,没想到里面更拥挤,靠左墙并排放着三张床,都躺着患者,右边虽然放着简易的桌凳和茶具,但他没空喝茶,患者也是人挨人坐着。在患者之间,李迎超带着助手,似乎要使出凌波微步和乾坤挪移的“功夫”,才能在狭小的空隙里穿行,挨个给患者扎针、拔火罐、询问病情、告知注意事项。他会时不时开句玩笑,缓解患者因病痛而存在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只要疾病的根挖出来了,身体就会好起来的。”李迎超说。

李迎超穿梭于众多患者之间,连喝水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助理只能趁他给一个病人扎完针或者拔完火罐的间隙给他递上水杯,他赶忙喝两口又接着给下一个病人治疗。

看着这样忙碌的李迎超,记者只能插空和他交流,这样一方面深感采访困难,一方面又深受感染。难道还有什么话语能胜过真实的场景吗?!记者举起相机,记录李医生诊治患者的一个个生动温暖的瞬间!

据介绍,李迎超对凡是低保户的患者,都是免费诊治,农村贫困病人也时常给予部分的减免,体现了一名民革党员、一名医生的社会担当。

采访过程中,李迎超坦言:“做一个会赚钱的医生并不难。我也曾迷茫过,但想到中医‘悬壶济世’的优良传统,看到前辈先贤身体力行践行大医仁术,我立志向前辈学习,做一个病人心中的好医生,做一个同行认可的好医生,做一个自己心中的大医。”

“小李飞针”,实至名归,名不虚传!

来源:民革昆明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