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毒菇!广东祖孙3人不幸身亡,家中两只猫也被毒死

文 / 九派新闻
2021-09-10 09:09

近日,梅州平远发生一起食用采摘的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事件中,外婆、妈妈和一名3岁的孩子,吃野生蘑菇中毒后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家中2只猫,也因喝了剩下蘑菇汤被毒死。

有村民告诉记者,事发当天,曾经看到过当事人林阿姨上山采蘑菇。林阿姨采回的蘑菇呈米黄色,跟平时吃的不太一样。村民提醒她不要吃,但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相关专家在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小畲的

一处山林发现了本次中毒事件的“疑凶”

专家表示

这种闻起来香香的蘑菇有毒

烘干后却与食用红菇长得非常像

专家介绍,毒蘑菇的毒素类型分为:

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及光过敏性皮炎型等,误食后会出现不同的中毒症状。

常见毒蘑菇有致命鹅膏、亚稀褶红菇,其中致命鹅膏对肝的损害很大,致死率也比较高。另外如长在柚子树底下的小蝉草,人吃了会头晕,对肠胃也有影响,容易拉肚子。

平远盛产红菇,专家很快在山上发现了4种红菇,其中2种红菇有毒,1种毒性致命。

专家称,从中毒症状推测,3人很可能食用了当地盛产致死率达到70%的亚稀褶红菇。

亚稀褶红菇有剧毒,小小一朵也可致命。误食后,人体开始了出现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随后出现横纹肌溶解导致呼吸衰竭,最后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尚无有效解毒剂。

网上有不少辨认蘑菇的方法

这些方法真的靠谱吗?

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

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

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

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 错误说法1:

颜色鲜艳、外观好看=有毒

⚪ “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

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 错误说法2:

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无毒

⚪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 错误说法3:

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 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

✖ 错误说法4: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 错误说法5:

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 提及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红伞伞,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

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美食诚可贵,生命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