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医治病,十个医生开的方可能都不一样?

文 / 雪美
2021-06-12 00:12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中医治病首先是诊断思路,虽然中医看病不重视病名,重视证型,但是辨病也是关键问题。中医行当流派也非常关键每个流派都有自己流派有自己流派自己的用药特色。

为什么不一样呢?他的水平绝对不是一样的,他考虑问题的范围不是一样的。

首先就是辨证不一样,然后还有诸多复杂的因素考虑得不一样,所以就不一样。一个真正的中医的思维应该是特别灵活、细微、开阔、敏捷。所以我经常讲一个真中医应该有三个基本特点:

  • 第一,理论功底扎实,不仅是经典著作要通熟,而且要方药娴熟。这个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冰冻三尺”,绝不是一两天、一年两年可以“冻”出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 第二,临床经验要丰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是一年两年,不是十年八年可以积累起来的,看病的时间要长,地域要广泛,人群要广泛,病种要广泛。临床实践经验是日积月累出来的,即使这个病我从来没见过,我也可以根据理论去分辨。
  • 第三就是思维敏捷。一个好中医应该思维反应敏捷,看病时的反应要特别快,耳朵、眼睛、鼻子都应该灵敏,望诊、闻诊一定要快,要敏捷。如果没有敏捷的思维、快速的反应,你要对一个病人作出一个诊断,作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诊断,那就不可能准而快。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来神”,讲课的时候如果一“来神”,就会一个例子接一个例子讲得头头是道;看病的时候如果一“来神”,猛一想,就发现这是个什么病。比如我昨天讲了个“奔豚”病案,我要不“来神”的话,那个离奇古怪的病症,就是想三天三夜也不一定想到是“奔豚”。当时一来神,就想到了是个“奔豚”,这就是思维反应。我感觉有时候人也有思维反应不快的时候。比如我今天精神不好,我今天特别疲倦,我脑袋思维反应就慢,想不明白的时候是有的。艺术家、发明家们称这种“来神”为“灵感”!如果医生没有灵感,不“来神”,反应慢,那病人就是倒霉的时候了。我曾经跟病人开玩笑,我说我看病特别快的时候效果基本上是稳定的,见效就特别快。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在看病慢的时候,那是“老年痴呆症”快来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糊涂的时候,我不断地想啊想,总搞不明白,这是最伤脑筋的时候,这时对病人的诊治往往把握不是很大。我在脑子里思绪高速运转的时候,别人看不到,我自己知道这是“灵感”来的时候。

总之,要做一名好的中医,一个就是理论基础要绝对扎实。第二个是临床经验肯定要丰富,第三个是思维反应要敏捷、快速。具备这么三点,临床治病的效果肯定是稳定的。

前年北京来了个病人,是肺癌,在北京手术之后又进行化疗、放疗治了半年,又转移为脑癌。人躺在床上,咳嗽,胸痛,还有浮肿,头晕,头痛,两目视物不清,人不能动,吃饭也不行。病人从北京坐飞机过来,进我的诊室的时候是几个人扶着的,已经很严重了。这个病人是个女的,30多岁,来第一次是扶着的,服中药一个月后,第二次是走着进来的,第三次来和我谈笑风生,高兴得不得了,精神好得很。每次拿一个月的药,每个月跑一回,每次都是坐飞机来,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远跑来?无非是有好的疗效。

去年来个日本病人,是乳腺癌。在日本手术切除以后,腋窝下又长了个肿块,像乒乓球那么大,又让她开刀,她不想开了,长春中医药大学有位老师跟她是同学,要她到湖南来找我,她就从日本跑到湖南,千里迢迢到这儿来。治疗了三个月,给她把这个肿块消了。西医不理解:中医怎么会消这个肿块呢?它不知道中医有祛瘀的治法,有消肿瘤的治法,所谓“结者散之”、“坚者削之”。这就是中医的长处,也是我们中医看病的特点。我讲课和看病时,说我的中医是正儿八经的真中医,我从来没说过我是名中医,我只讲我是个真中医。

一辩证

咱们在学校里头学的很多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真正在临床中实际实用的辩证的方法是脏腑辩证。一切辩证方法最后都归咎到脏腑辩证。八纲辨证是一切辩证的根本应该产生于唐到明朝这个阶段。但是只是一个理论指导性辩证方法,是大纲。在具体临床治疗中无实际临床意义只具备指导意义。诸如经方派首先辨别的是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是最早的辩证方法。就六经辩证而言首先确定六病,这就有了治疗方向,让后根据每一经疾病的特点。辨别经证腑证,和寒热,以及夹杂病邪状态,从而决定了病。证。以及正气与病邪相对关系,方药跟着证型的确定,单方或合方自然而然的方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为啥经方派里面的古方学派就是应用《伤寒论》或《金匮要略》里面的原方剂就可以治疗疾病的道理,也就是现代探讨的“两千年的古代中医方子可以治疗现代病”“两千年的古代中医方子不能治疗现代病”的原因。其实我这些年的临床感受古方可以治疗现代病,关键是辩证,其次是选方,而后才是药变。我临床用药基本不改变药物。即便是改变也是一两味药,不做多的改变,不自己组方。气血辩证和脏腑辩证是非常实用的临床辩证方法,初学者往往热衷这两种辩证方法的实用,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弄得自己都一头雾水,辩证非常仔细也非常明了,但是开方的时候千头万绪,最后弄得方子出来是四下纷争,目标虽然明确,但是临床方剂选项目标不清。往往临床疗效折扣。卫气营血辨证现代也是经方辩证,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也并不是完美的辩证体系,自身有自身的特色,在温热病方法确实不错,并且补充了六经辩证在热病这方面的不足,这是这个辩证体系的最大贡献,目前临床往往用于传染性热病和血液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也是经方大家们常用的辩证方法。所以中医临床首先是辩证,并且要运用多种辩证方法互参。

二方剂

方剂是中医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医家总结出来的中医的结晶、精华。我在临床上常常给病人说:“这个方子就是像裁缝制作衣服一样给你量身定做的药房,回去后你自己的煎煮过程就是你自己开了药厂,煎煮就是个最简单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出来的药汤就是制做出来的第三种治疗你病的药。”本身咱们现在学习的方剂都是古代医家们几代人或某个人的秘方后来贡献出来,通过历代总结升华出来临床疗效高的中药组合方案。所以为历代学习中医者的必学科目。但是这样确定选方,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诸如一个外感发热患者出现发热头疼,颈背部不适,大部分都会出现怕冷,并且伴随打喷嚏,流眼泪等等症状。现在临床诊断可能是常见感冒也可能是流行性感冒,也可能是某个传染病的开始阶段,流行性出血热,或者胆囊炎、阑尾炎、肾炎的初期阶段。但是用中医治疗这些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中医辩证六经辩证就是太阳病,患者会出汗那是桂枝汤证,那就用桂枝汤。不会出汗那是麻黄汤证,必然要用麻黄汤。说这就是简单。但是不能用反。麻黄汤证用桂枝汤他马上病情就加重了,患者服药后症状不会减轻,还会继续减重出现高热这个时候患者就不在怕冷了,变成怕热,并且口渴,甚至出现昏迷症状,这个时候就是六经辩证里面的坏证了。由于你的辩证对了,选方不当造成患者的病情不但没有控制反倒加重了。坏证怎么办哪?医圣张仲景早在两千年就发现这个问题所以给这个问题起个名字叫坏证。像这个情况咋办,总结几个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就是辩证论证的来源是中医的精髓主题。这个时候患者已经转化为阳明经证了那用啥要解决哪?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或者用大黄,厚朴。枳实,黄芩。白虎堂或大承气汤来解决。假如上述症状会出汗的本该用桂枝汤你用了麻黄汤也是坏证,那患者会汗出如同水洗一样,而后出现瞌睡多,没有力气,拍冷加重,的阳虚证。这个时候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桂枝加桂,或桂枝汤加黑附子来解决了。所以中医临床选方非常关键,辩证是选方的前提,但是要想选方准确,首先要背诵方歌朗朗上口,并且真正理解弄懂辩证要点,才能选房准确无误,这样已经能达到60%的疗效了。所以选方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课本上的方剂变化。

三药变

药变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医生头疼的问题,泱泱中华,物华天宝,目前中药何止几千种,随便找个植物都是中药,说个最难听的话内裤都是中药。内裤是中药是真的,烧褌散就是用内裤对应外生殖器这块布烧灰后服用来治疗疾病的。话说的有点远,药变是首先确定疾病证型后方剂也确定了,但是每一个人的病都不会跟书上说的一样,还要根据情况把药物做小的调整,还就桂枝汤而言,患者发热头疼,颈背部不适,大部分都会出现怕冷,并且伴随打喷嚏,流眼泪等等症状。出汗,并且不想吹风我们用桂枝汤是对的。假如患者本身有冠心病合并外感受出现心悸心前区闷涨不适的就不是完全用桂枝汤治疗了,这个情况要根据患者情况,桂枝汤闷涨重的加杏仁、茯苓来治疗。汗出重伴心悸的就要加附子来治疗了。假如患者伴咳嗽气喘那桂枝汤加杏仁、厚朴来解决。这就是这一个方子的变化,具体的变化都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确定证型而后方剂,最后稍作加减疗效就是80%了。这就是药变。

四量变

千古之谜再量上,这是中医最核心的地方,也是一个中医提升的难点。中医的真传之密。一个患者证型方剂都确定了,药物变化都对了,就是疗效不完美。原因就在量变上。剂量变化更不上疗效还是平平淡淡无大的起色,但是能确定一点已经安全了。你也安全,病人也安全。有疗效,但是不完美。咱们还就天下第一方桂枝汤来说吧。桂枝汤和桂枝证不是一个概念,桂枝汤指的是太阳中风证,并且应用是后是桂枝白芍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七枚,水煎服。但是桂枝汤证指的是凡是实用桂枝为主要的方剂,这就体现了药变,患者汗出,心悸,用桂枝二两加甘草治疗就可以了。患者出现腹疼,四肢冷用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一两,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治疗,患者出现小腹不适,尿频,汗出,腹泻用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3两,牡蛎3两。这就是桂枝的量变,通过辨别患者正邪关系变化某一味两味的剂量就能改变一个方子的治疗范围这就是中医的绝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要我们在临床上细细琢磨推敲。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多读书,多推理总能成功。

书多前益智,医高后留名,只有多读多学,才能真正体验中医的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