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文 / 杂谈胡侃
2021-03-09 09:10
吃饭被毒死的皇帝十分之少,宫廷膳食中毒遇难者主要集中在汉朝和南北朝时代,那时尝膳制度并不完善,并且皇帝是在权利被其他势力掌控的情况下才被毒杀的。如果要杀掉一个封建帝王,倒不如养一帮刺客来得实际,或者你苦学炼丹之术,成个术士也成,毕竟名和利都能捞到。


古代皇家的防毒措施

古代知名的毒药大概有那么几种,来源于矿物的鹤顶红,来自植物的断肠草、牵机药、乌头碱、箭毒木,以及来自毒蛇的蛇毒。多数服用下去,一时半会不会有生命危险(要致死得有剂量,就皇族摄食那点量,洒洒水啦),再加上皇家本身就配备御医,精通各类解毒克制之法,要是有人胆敢行凶,还没等食用者毒发身亡,自己就先人头落地了,刺杀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以清朝为例,并不是皇上或者太后说想吃什么,御厨就按照馆子里面的那样马上给你做,到饭馆点菜那一套在宫里可行不通,得按规矩来。皇帝如何吃饭还得从第二天一大早说起。

宫廷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觉,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各路妃子,都必须严格执行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起沙尘暴,皇帝、皇后、太后都得在早上五六点起床,只要你不起,宫女太监们有的是办法,当然了,这是建立在严禁熬夜和晚睡的前提下,皇帝最晚得在9到10点就寝,到11点已经开始翻二觉,要是将古代皇帝的夜生活跟今天的年轻人相比,那根本拿不出点东西来,按照年轻人的习惯,晚上十一二点正是夜生活精彩的时候,烧烤、啤酒、小龙虾,酒吧蹦迪KTV,王者吃鸡加班挣首付,不是在大快朵颐中狂欢,就是在谋生艰辛中挣扎。


作为治理天下的首脑,仪容仪表也是件要紧事,啥洗脸、刷牙、穿衣等事在7点以后就要做完,接着就是吃早点、上早朝,整个一耽误,差不多就到了早上10:30左右——吃午膳的光景了。皇帝想要吃饭,必须得亲自开口,下令传膳,事先安排好的太监井然有序地将食盒抬上来,最终摆满三大桌子,合计120个菜,各个菜将厨子姓名,烹饪食材以及菜名都记录在一个册子当中,皇帝就餐时,需要陈设三张桌子,就餐外间摆两张,用于放菜,就餐间那里单独放一张,供皇帝吃饭。上菜前,皇帝被安排到一个十分讲究的位置上,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上菜的太监和他们揭开银碗盖子的动作,以让他吃得安心。


与此同时,皇帝身后会站上4位老资历的太监,担任饭桌执法官(皇帝吃饭得按祖宗的规矩来,他们是监督者),等菜数量足够,为首的侍膳老太监就洪亮地来一嗓子:膳齐。此时,皇帝方能入座主饭桌,只要他目光往哪个菜一瞟,老太监就就将这个菜挪到他旁边,另一位老太监紧接着用调羹把菜舀进碟,皇帝尝一口,倘若称赞味道还不错,则继续舀第二勺,随后,另一位侍膳老太监立马就把这个菜撤下去了,绝对不允许再吃第三勺。


侍膳的权威人士

如果皇帝硬要吃咋办?在他身后的四位老太监的首领就该有所表示了,通常会中气十足地大叫一声:“撤!”

皇帝若要小声BB,一套老祖宗的规矩立马劈头盖脸地打来,江山社稷的治理道理就能给你砸个半死。而皇帝想吃的这道菜,多半会被打入冷宫,短则10天,长则几个月。

这几个老资格的太监凭什么能让皇帝心有忌惮,他们可大有来头,这帮人服务过先祖,功勋赫赫,威望高得不得了,在执行礼仪方面,就算是太后也得向他们低头。

如此奇葩的就餐方式,在历代宫廷食品安全法案中一路相传,默然成风,历经百余酷暑依然坚若磐石。其中奥妙:一来是为了防止菜中有毒,即便是有摄入也无性命之忧,二来是防止有人在皇帝爱吃的菜上面做文章,达到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年有个专门掌管慈禧进膳的太监叫张福,自热河行宫伺候老太后以来,四十多年,都不知道太后到底爱吃什么,因为她的食谱在执法太监的监督下呈无规则变动:今天吃各个巡抚进献来的贡菜,明天吃善膳房菜谱上的菜,后天就是当下的时令菜,令人捉摸不透。

御厨也是,上头到底喜欢吃什么更是无从知晓,他们只管按照吩咐动手,至于做的菜最后是被“宠幸”还是被当成赏赐给了宫女太监也成了谜。深宫大院规矩颇多,大多数禁忌都是祸从口出的事,倘若有人私下议论皇帝爱吃啥,多半是半只脚踏上黄泉路了。

不为人知的秘密

宫廷对于食品安全的把控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食材供给主要依靠自身的生产机构,这一环节,有专人负责。到了御膳房这边,每次厨子做菜时都有相应的太监负责记录所用食材、制作步骤和烹制时间,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他旁边可是有三个人盯着呢,只有脑袋拥有再生功能的才敢做点小动作。


与此同时,做好的每一份菜都会被取样备用,一旦出现问题,御医立马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就像朱元璋时期建造城墙的墙砖上印制工匠姓名一样,出了事,查找相关责任人就是小菜一碟。

然而,这些都还不够,为皇家保障食品绝对安全,在菜肴被呈上之前,厨子必须亲自品尝,由太监观察一段时间,无任何异常情况出现,菜才能被送出御膳房。


在多层严格把关之后,御膳被投毒的概率无限趋近于零。以毒性最强的鹤顶红(也就是砒霜,是从红矾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为例,由于旧时代生产技术水平有限,所得到的成品多多少会含有硫化物,与银器接触就会变色,光是感官上,便能分辨,敢这样玩的,脑子多少有点问题。

修仙者的慢性毒药

古代有一种慢性毒药被皇帝们邀请进了皇宫,以修仙为名,延年为号,取天地精华,日月光辉,风光无限地出现在皇家最隐秘的地方。甚至有人不惜以性命为证——修仙有风险,服丹需谨慎。


我国古代炼丹术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方士们根据《山海经》中的仙草记载,通过炼制一些矿石和金属以及自然界植物,来得到所谓的灵丹妙药,借此长生不老。《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人向楚王进献灵丹妙药,有个宫廷卫士十分好奇,就问呈上丹药那人,人家才回答完,这名士兵就直接抢过来吃了。这一时期的炼丹者主要将朱砂蒸馏加热,获取到水银,之后再以药理为名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往里面添加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在术士们信念的加持之下,在日夜星河无穷流转之中,神圣无比的开炉仪式下,他们得到了了来之不易的几粒精华。秦始皇就一位不折不扣的炼丹死忠粉,甚至还派出过徐福、胡广等人到海外求取仙药,只是成了下周回国。


在秦始皇之后,炼丹术有所升级,丹鼎派正式兴起,汉武帝也是沉迷其中,“偶然之下”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方士,从此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踏上了漫漫修仙之路。此人名为李少君,号称在机缘巧合之下从先秦某知名炼丹者那里得到一些秘方,有驻颜之术,汉武帝心有疑窦,为证其言非虚,特意拿一面铜镜让他说出生产时间,结果对方说得分毫不差,从此老刘就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祭祀神灶,用丹砂提取金属一样不落,在李少君的技术指导之下,炼丹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直到日薄西山之时,他才幡然醒悟:咱年轻时,见识少,被江湖骗子所蒙蔽,天下怎么可能有仙人啊,生老病死,不就是自然如常吗?科学饮食,生病就吃药,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啊。


封建帝王的意外

古人用丹砂来炼丹的理论基础,跟《神农本草经》的科普有莫大关系,此书奉丹砂为上品,而古人认为红色的丹砂乃是天地血气所化,是生命永恒的标志,原料之引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了,也有人修仙出了意外,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上专修炼丹,无意之中将卤水(含有石膏之类的成分)撒到了豆浆里面,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豆浆里面居然有东西凝结起来,也就是豆腐。各位在座的做豆腐的老板,要是有人问你职业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气势豪迈地说一句:俺是炼仙丹的……


后来的大唐是一个满身荣光的朝代,他繁荣的时候君明臣贤,万国来朝,尽管如此,仙丹还是被多位皇帝成功种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中,竟然有21位皇帝深陷其中,有5位因丹药中毒而不幸身亡。太宗胡服僧药,遂致暴疾不救;宪宗误服丹石,毒发暴毙……


或许这些皇帝相信术士偏方,长生不老只是个幌子,身体原因才是主要,就像商家包装的某些产品,加上些其他功能,立马就畅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