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临终反复叮嘱:此药方不可流落民间,必须销毁

文 / 虾说影视剧
2021-01-06 00:09

民间有句俗语说到“是药三分毒”,在我们的历史上,医术的诞生让我们从大自然带来的无数病痛中存活了下来,医药更是救下了无数的性命。可是,在医学里,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是百益无害的,相反,连所谓的补药都有着食用太多伤身的特性。而在我国历史上,活了142岁的药王孙思邈居然在死前曾反复叮嘱道:此药方不可流落民间,必须销毁。这究竟是一道怎样的药方呢?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在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的一户贫苦人家里。幼年时的他身体孱弱,为了给他看病父母散尽了家财,而这也让从小机敏聪慧的他立志要学医成为一名救济天下的医者。

在孙思邈的身体状况稍好一些后,他便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才华。据《旧唐书》记载,他7岁就能认千字,日背千文,西魏大臣独孤信一度称他为“圣童”。成年后他开始修习老庄之道,并且医术已有小成,在20多岁的时候开始为乡亲们治病。

581年,杨坚的隋朝执掌天下,但孙思邈以国事多端,做官太世故为由拒绝了杨坚的征兆,隐居在太白山专心潜修医道。他广泛阅读各个古医书,并收集民间流传的医方,在经过了他无数次的实践之后写下了《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两部传世的医学著作。

唐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在拒绝了唐太宗的邀请后又一次拒绝了唐高宗的征用,但不得不留在长安。直到上元元年(674年),他才以身体不适为由告老还乡,回五台山隐居。至此,他一直潜心研究医术,直到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可就是这样一个活过了一个半世纪,历经三个王朝的传奇“药王”,却在他临终前反复叮嘱:此药方一定要销毁,万不能流落民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被孙思邈千叮咛万嘱咐的药方,就是源于汉朝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这是一种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五类药石研磨而成的药丸,孙思邈在收集古方的时候,从东汉的一部典籍里了解到了它。

五石散服用后,能够让人全身发热,短时间增强体力,那为什么会被孙思邈如此避讳呢?这都是因为它还会附带一种让人产生迷幻感的副作用,并且它本身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慢性伤害,且极易上瘾,堪称古代的“毒品”。

在西汉时期的名医淳于意的记载中,五石散使人发病是很常见的一种事。而且在魏晋时期,这一药丸更是被当时的“魏晋风流”一批名士追捧,导致了醉生梦死的现象。抛开它对人体的危害不讲,光是他产生幻觉让人变成一个疯癫麻木的瘾君子,就已经足够说明五石散的危害所在了,这也难怪孙思邈在临终前屡次提到要销毁此药方。

只可惜,五石散还是被流传了下去,但在后世的朝代里并没能再次产生如同魏晋时期的浪潮。孙思邈作为我们史上的“药王”,毋庸置疑的是一位有着杰出贡献的名医。他的一生为我国古代医学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正所谓“医者仁心”,孙思邈绝对是一位值得我们致以敬意的真正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