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朱丹溪

文 / 健康拾掇小二
2020-03-31 08:05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所以后世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创阴虚相火病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药方,中医上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在日本医学家研究学习朱丹溪的学说与医术,还专门成立了丹溪学社。不少人认为朱丹溪名气这么大,那他一定是出生在中医世家,或是自幼熟读医书。其实不然,朱丹溪起初走的是仕途,直到41岁的时候才学习医术,可谓是半路出家,朱丹溪自幼好学,很小的时候就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但是不久他父亲死了,朱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母亲一人支撑,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

成年后颇有侠士风范,而且深得民众的拥护。朱丹溪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患病中医无策,于是他自学素问,竟然自己治好了母亲的病,这是他第一次尝到治病救人的喜悦,也为他今后从医做好了铺垫。元朝恢复科举制度,朱丹溪怀着报国之心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天意弄人,都名落孙山,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科举失败,并没有使朱丹溪灰心,他觉得学一技能也可使德、泽远播于四方,于是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这时他已经40岁了,但有志不再年高,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但是没有名师教导,再想在医学上有所突破很难。于是他下东阳、扒华山、渡过钱塘江、穿过宛陵,经过姑苏到建业。千里寻遍名师,遗憾的是始终未能找寻到一个自己认可的老师。返乡途中他偶然听说医学大家罗知悌,隐居在杭州一带。罗知悌师从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弟子金珊瑚。对选拔徒弟更是苛刻至极,朱丹溪对老先生孤僻的性格一无所知,就贸然登门拜访,结果自然是吃了闭门羹,但朱丹溪求师心长,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罗氏家门口,毕恭毕敬的等候接见,天黑了才返回。起初罗氏家人也劝阻担心,不要在瞎子点灯白费蜡了,还是干干其他有意义的事儿吧,可朱丹溪一心一意要拜见罗先生,就这样一连数十天,朱丹溪顶着风吹日晒以及罗氏家人的冷嘲热讽,雷打不动的矗立在门口,静静的等候老师的接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脾气怪的师傅遇见了一个性子倔的徒弟,最后老爷子先服软了。见朱丹溪的秉性学风符合自己招徒的要求,就到门外将朱丹溪迎进了屋子,并诚恳的说,“很早就听说义乌有个朱丹溪,医术高超,我愿意和你一起将医术发扬光大”。朱丹溪急忙下跪拜师,说,“高师如此虚怀若谷开门纳徒,弟子无地容身,请师傅受我一拜”。

这一拜促成了浙江中医教育史上一段佳话,催生了我国金元时期又一名医和流芳百世的丹溪学派,朱丹溪不仅临床水平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相火论》、《金》、《丹溪心法》等10多部至今对中医临床仍有重大指导作用的著作。在我国医学史上丹溪医学派,名家之多,与影响之大,只有张仲景的伤寒学派可以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