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岁的药王孙思邈,临死前反复叮嘱弟子,切记要销毁这个药方

文 / 华威说秦
2020-02-28 16:07

古代的各方面都谈不上发达,尤其是在医学上面,而人吃五谷杂粮,不生病更是不可能的,伤风感冒如今就是小事情,但是在古代却是动不动就要人命的,也正是这种缘故,使得古人普遍的都不怎么长寿,而不少人为古代的医术都做出了大贡献,古代医学界的能人众多,华佗、扁鹊、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无一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能达到70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可见在当时的年代,70岁及以上的人少之又少,但少不代表没有,唐代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就活到了142岁。当年药王在去世前反复叮嘱自己的弟子们:这张药方千万不能留在世上。后来这张药方毁了吗?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一个农民的家中,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小的时候家里情况不是很好,但是他却喜欢读书,而且还比较聪明,孙思邈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一千多个文字,而且还能背诵长篇的文章,是个小神童。但是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续命,几乎倾尽家产,可以说孙思邈是“泡在药罐子里”长大的。

人们常说,“久病成良医”,这句话用在孙思邈身上最合适不过,从小聪慧过人的孙思邈对不同医生给他开的药方特别感兴趣,经常询问他们这些药的药效、药性,然后默默记下来,他很感谢救治他的医生们,于是他自小立志从医。从十八岁开始研究医术,乡亲邻里要是谁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找孙思医治。

孙思邈不仅研究医术,还不断研究老、庄的学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道家的学问被他吃得透透的,等到杨坚执掌朝政,他想要邀请孙思邈担任国子博士(通常是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并且当祭典顾问),但一心救人的孙思邈根本无意仕途,果断拒绝。

在习医的路上他特别看重“土方子”,为了找到更多的药方,孙思邈不得不踏上赤脚医生的旅途,然而后来战乱频发,孙思邈不得不躲进了太白山中,在这里潜心钻研医术,整理多年来收集到的民间药方,经过他长时间的积累,让他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朝皇帝还专门邀请孙思邈并举办一场医学交流活动,之后孙思邈就完成了在医学界有代表性的典籍《唐新本草》。

就在此时,孙思邈无意中得到了一张“五石散”的药方,通过他的研究和调制,孙思邈顺利制成了五石散,并且用于给患伤寒的病人治病,效果颇佳,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病人对五石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可以用于治疗五脏不调、心腹烦闷等症状。由于制做“寒食散”的主要矿石有5种颜色(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所以才有了“五石散”的名字。

何晏是初次服用五石散的人,他是东汉大将的后人,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是曹操的女婿,何晏可以说是一位美丽的男子,而且由于皮肤白嫩受到魏明帝的嫉妒,“傅粉何郎”说的就是何晏,何晏服用了五石散之后就开始到处宣传功效,其中居然还有“春药”的作用,这让五石散一下子就成了名药,很多人以服用五石散来证明自己的地位,这种现象一直流传到隋唐时期。

其实它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而且起初也并不是治病用的。那时候大家痴迷于炼丹,想要炼出“长生不死之药”,结果炼出了“寒食散”,吃下去以后人会产生幻觉(有点像毒品),疯疯癫癫。寒食散除了有“致幻”效果,还会让服用者身体“忽冷忽热”,热的时候拼命找凉的东西吃,冷的时候拼命喝热水,不久之后,身体就会垮掉,但由于吃了寒食散会上瘾,于是病人好了一点又继续吃,反复下去,导致死亡。

不过好在孙思邈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多次告知当时的皇帝要重视这个问题,但皇帝并没有太在意。孙思邈便下定决心要销毁五石散的配方,或者对五石散做些改良,不过那时候孙思邈年纪也不小了,在他的心中解决五石散这个问题,成为他人生中最后的心结,也是一种想要完成的使命,于是他带着他的徒弟,并借着当时他的名声,奔走各地一边告知百姓五石散的危害,一边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

遗憾的是,孙思邈虽然长寿,但也很难等到五石散配方完全销毁的那天。于是在他生前,他告诉他的徒弟们,一定要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就这样,他的徒弟们坚持继续销毁五石散这个配方。终于,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五石散的详细配方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