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之食物与食疗

文 / 美淼生物
2019-08-05 19:02
"

春秋以后的许多中医药学古籍,如《黄帝内经》《时后备急方》《食物本草》《移经集注》《食疗本草)《太平圣惠方·食》等,都有对“药食两用”物品的大量论述和食疗食养药谱的记载。“药膳”一词出现在医药膳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实“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已融入国人血液中,是国人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

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是渐进的。首先是无毒,且能够食用,提供基本营养。然后是具有其他功能如治疗和养生。我国历代对“药食同源”及“食药”界限的认识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药食同源之食物与食疗

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并烹调加工。在食与药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之食物与食疗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如: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

“药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药食同源之食物与食疗

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凡是中药,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都可以食用,也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我们的老祖宗自古以来就讲究饮食要顺应天时,饮食也有四季之分。中国的农业讲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们的人体同样也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