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的药企需吃什么“药”

文 / 法治周末
2019-08-07 13:00
"


亏损的药企需吃什么“药”


海南省肿瘤医院药房里的部分仿制抗癌药。

法治周末记者 于伟力

近日,上市药企开始连续发布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晒出自家的“成绩单”。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已有127家上市药企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盈利的企业有113家,其中有41家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下降或预减,占比近4成。另据一组公开数据统计:2018年全年,292家上市药企中,有104家企业净利润呈负增长趋势,25家药企出现亏损。

部分药企对医改新政策应对乏力

关于近4成药企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一些专家认为,随着“4+7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内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出现下滑。所谓“4+7带量采购”就是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参与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而去年,一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让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所谓“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其质量可以认定为与原研药一样,临床上优先使用这些“可替代”的仿制药,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减少医保支出,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然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方面给患者带来了利好,另一方面却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医药卫生法学副教授邓勇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推行,使得一些药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及研发力量来提高产品质量,成本的增加必然影响了企业的净利润增长。

相比”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政策,“4+7带量采购”政策对药企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去年12月,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其中阿斯利康公司的吉非替尼降价75%、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下降93%、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口服降价幅度超过80%、心血管类药物起步降幅60%至70%,药品竞价的结果远低于了市场预期。

受此影响,当时刚开盘的医药股出现了集体断崖式下跌,以往抗跌的恒瑞医药也一度跌停。有业内人士分析,市场反应如此剧烈,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市场对药企未来发展的担忧。

而上述政策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未来,会带来哪些影响?邓勇指出,这些政策对我国药企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落实相当复杂,且需要较长的周期,“转型成功、技术领先的企业最终受益,药企整体利润下滑的趋势,不会在未来一直持续”。

此外,邓勇还提到,新版GMP认证(指导食物、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在硬件上要求更高。因此,贷款成本、汇率变动等因素对药企净利润的下滑,也起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这些医改政策实施后,倘若药企自身调整不及时,则会导致其净利润下降。”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李洪奇举例说明,同样受政策影响的很多外企,及国内部分企业的利润,非但没有下滑,反而有很大的增长,这得益于其研发的新药上市后新增的收益,也得益于市场下沉至县域,以及农村地区带来的收益。

李洪奇建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新药创新的各种优惠政策,及时研发新药、调整产品结构,去满足疾病治疗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跨界日化谋出路 短期内难见效

穷则思变,在主业发展滞缓的同时,为了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传统药企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日常化妆品(以下简称“日化”)领域,纷纷跨界推出网红爆品,以“反差萌”的形式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2018年12月,“玻尿酸生产商”华熙生物与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推出了颇具中国传统审美的6款故宫口红,与两款故宫美人面膜;今年7月,拥有400年历史、因旗下痔疮膏产品被人熟知的马应龙,推出了3款唇膏。

这些具有“网红”特性的产品,一经推出后,便很快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观点分析,药企的跨界尝试不仅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想要开发全新的利润增长点,占据日化领域的一席之地。

事实上,药企进军日化行业,早不是新鲜事。有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日化领域的准入门槛低、利润高、稳增长等优势,始终让一些药企向往已久,并付诸行动。有些日化明星产品,追根溯源也是药企策划研发的。

云南白药牙膏的跨界布局,是药企转型日化领域的成功典型。在邓勇看来,它的成功原因包括:产品定位独辟蹊径、在广告宣传方面赢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单一向多元化产业体系转化并形成了口腔保健的产业体系。

结合云南白药牙膏的案例,邓勇认为,药企要想跨界日化领域长远发展,需要体现自身产品的特殊功效性与差异性,与当代市场需求相契合,打造自身特色品牌。与此同时,药企还需要开辟更为广阔的日化渠道,面临日趋严格的日化产品生产标准,在研发方面需要作出大量的投资。

“不过,在由已经成熟的日化品牌占据主导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借此突破药企自身发展的天花板,实属不易。”邓勇强调。

李洪奇则结合上述例子分析,上述企业都是主动战略转型的结果,都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相比其他日化企业,传统药企跨界日化,在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企业声誉口碑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对于一些既没有能力研发或收购新药技术,又不能很好解决仿制药生产销售面临的新问题的药企。进军日化领域只是缘于被动市场应对,那情况就不容乐观了。”李洪奇对此表示担忧。

药企应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业内众多药企把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瑞公司”)作为学习的榜样。一位不愿具名的药企负责人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辉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而这恰好是我国药企所欠缺的方面。我国药企长期以来由于创新能力、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利润增长速度颇为被动。

对此现状,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乐洋认为,倘若任由其长期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药企的生存状况,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应由我们国家自己掌握”。

那么,如何提升药企的自主科研能力?乐洋建议,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应沉下心做基础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给药企真正的创新药价格空间,让企业有信心投入做真正的创新药物。

“此外,政府还应当引导医疗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可以解决没有支付能力的病人用药的问题,而不是依靠药企降低创新药物的药价。”乐洋强调。

邓勇同样也表示了担忧,倘若我国药企长期处于跟不上政策脚步的状态,势必会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科研发展,及药品临床运用的效果。医疗行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健康保障,其消极的状态,最终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为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相关部门应当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由此可见,药企想要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药企要想真正在行业内立足,其工作重心应当始终放在将研发自身的制药技术上,并在保证企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方为正道。”邓勇进一步指出,“我国目前推行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仿制药质量,与制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倘若我们可以做到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那么离创制新药也就不远了。”

李洪奇赞同上述观点,并补充道,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是仿制药大国,大规模的新药研发,真正开始于2015年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制药行业终归还是要回到科技竞争的本质。

责编:高恒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