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陈亦人:治失眠的要诀就在这两个字

文 / 健康常伴左右
2021-03-27 19:50

小编导读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睡眠质量下降的困扰。面对这个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的健康问题,经方大家陈亦人先生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两个字的治疗关键点——痰热。具体应该如何理解和应用呢?一起来文中学习吧!

不寐一证,临床极为常见,轻者入睡困难,或时寐时寤,或寐后易醒;重者每每彻夜难眠,痛苦不堪,每易引起诸多疾患。

临床观察发现,不寐每与痰热有关。痰热互结,扰动心神,致神不守舍,心烦难寐,故治疗需清热化痰为先。再据不同情况,或疏肝或和胃或滋肺等。然患者体质有强弱,病情有轻重,论治痰热,既不能太过,亦不可不及,太过则伤阳,不及则效差,故需辨别药力,斟酌选药。

对病情重、痰火明显者,清化之力需强,应选瓜蒌、贝母、半夏、黄连等,以增强清化之力。

如曾治王某,女,47岁,1993年4月29日初诊。入睡困难,每至半夜丑时,感觉胸背左侧揪痛难忍1年余,且伴胸闷,喉阻,时时烘热,久服疏肝化痰之品不效而来诊。观其舌暗,苔黄滑腻,脉沉小滑。据脉症辨属痰热无疑。丑时为肝经气血流注之时,况肝气主左,应由痰热阻痹,肝胆气滞不畅所为,故拟清化痰热、疏肝理气之法治之。然前医亦从清化痰热、疏肝理气施治,何以不效?显系病重药轻也,遂投小陷胸汤加味:全瓜蒌10g,川黄连3g,制半夏10g,川郁金10g,象贝母10g,嫩钩藤10g,黑山栀10g,重楼片15g,炒枳实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服。

5月13日复诊:服上药后,除烘热汗出未减外,余症均减大半。以原方加霜桑叶15g,牡蛎15g继服。

5月20日三诊:证情续减。将原方瓜蒌、象贝母增量为15g,再加党参15g。又服14剂,至6月3日告知,诸恙消失。嘱以上方间服1周,以防复发。

该例患者热象明显,久治不效,故用药较重,取效亦速。若痰热之象较此为轻,可用瓜子金配合欢皮、炙远志、京菖蒲等品以化痰通阳,此类药物较为平稳,无伤阳之忧。

若痰热征象不甚者,应予半夏、合欢皮、瓜子金、远志等,或两两配合,或单独应用,参以其他机因,随症化裁。

如曾治周某,女,28岁,1987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失眠经年,屡治乏效而来诊。现性情急躁,动辄易怒,口淡乏味,不欲饮食,嗳气频频,喜太息,寐差梦多,甚则彻夜难眠,白带量多,舌红苔薄,脉弦数。证属胃虚气逆,痰热内扰,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治拟养胃安神,清化痰热之法。处方:瓜子金15g,合欢皮15g,制半夏10g,左牡蛎15g,川百合15g,杭麦冬12g,佩兰叶10g,甘松6g,乌梅肉15g,党参12g,桃仁6g,墓头回15g。日l剂,水煎服。服上药7剂后,食增寐安,白带已,病遂告愈。

该例患者,胃气阴两虚,痰热互扰,致心神不安,是以不寐。故以瓜子金、半夏、合欢皮、牡蛎清化热痰,宁心安神;以百合、麦冬、佩兰、甘松、乌梅、党参益气养阴,理气和胃。双管齐下,是以获效迅速。在清化痰热方面,较上两例显然味少量轻,这是由患者证情所决定。

若伴见有心血不足者,每用炒枣仁宁心安神,配以化痰清热之品,以达安眠之效。

如曾治施某,女,39岁,江苏省南通县人,1988年1月14日初诊。患者失眠多年,原有胃窦炎病史,经治已基本痊愈,但所遗失眠一症,久治不愈,现难以入睡,先服镇静药有效,近来需加大剂量后始能入睡,虽寐梦多,极度疲乏,宫颈糜烂,白带量多,食纳尚可,舌红苔少,脉象细弱。证属肝血不足,痰热内蕴。治拟养肝宁神,清化痰热。

处方:炒枣仁10g,川百合15g,川芎6g,半夏10g,夏枯草10g,珍珠母20g(先煎),知母10g,炙甘草6g,五味子6g。日1剂,水煎服。

2月9日患者来函云,服上药21剂后,睡眠转好,停服镇静剂已能入睡,唯月经期仍难以入睡,索方。即以前方加入清热凉血之品,又服二十余剂,诸症皆平,甚为欣喜。

该患者舌红少苔,脉细而弱,合以入睡困难,故诊为肝血不足,痰热内蕴证。治宜首选炒枣仁、川芎、百合、五味子等养肝血,宁心神;半夏配夏枯草、珍珠母等清热化痰,重潜宁神。因苔不黄腻,化痰清热药量均不宜过重,小量为之,使痰热去而正气不伤。

如上而言,失眠一证大多与痰热有关,清热化痰当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配以重、中、轻剂量,以应病机。实践证明,选用不同程度的化痰清热剂量,是临床提高疗效的关键。至于由其他病引起的失眠,应以原发病为主,原发病一愈,失眠自可痊愈。若既有明确的原发病,而失眠症状又特别严重者,则可标本齐治,在辨治原发病的前提下,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随机选用重、中、轻剂量的化痰清热、宁心安神药,疗效将大为提高。化痰安神之药各有不同特点,瘀血内阻者,宜选合欢皮、夜交藤;心血不足者,伍枣仁、柏子仁等;阳气被遏者,可选远志、菖蒲等;肝阳上亢者,多配夏枯草、钩藤、石决明等。

经方医学书系

在中医界研究经方的圈子里,流传着“南陈北刘”的“传说”。“北刘”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刘渡舟教授,而“南陈”指的就是本文中医案中的医生——陈亦人教授。本文选自《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一书,书中对陈亦人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是研习经方医学不容错过的好书——

《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

本书为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的学术思想整理,内容为陈亦人师徒教学记录,并经陈老亲自审阅修改,力求真实完整反映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医案,选取陈亦人先生临床典型验案加以分析;下篇为医话,总结陈老一生学用《伤寒论》的心得。全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陈亦人教授的学术特点和临床诊疗经验。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