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困,夜失眠?中医告诉你到底是肿么了

文 / 错失健康最可惜
2021-01-27 15:37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吃饱了就想睡觉,尤其是上班族,中午饱餐过后,若是没有午睡,下午就会浑浑噩噩,哈欠不断,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人不解的是好不容易熬到晚上,有时间享受美餐,早点入睡,为第二天养精蓄锐,可关了灯却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接下来的日子周而复始,时间久了疲惫之感油然而生。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以为自己身体或是精神出了问题,其实“中午吃饱饭困,晚上吃多难眠”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大家不必过度焦虑,中医从阴阳消长平衡理论中给出了我们合理的答案。

午睡晚睡各有“内涵”

为何午餐后犯困呢?《黄帝内经》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来说就是白天阳气在外。由于心主神志,白天心阳旺盛神志清醒,便是人在白天能够神采奕奕,头脑清晰不犯困的原因。而“心阳”是需要“心血”充养才能焕发生机的。但在我们吃完午餐后,进入胃内的食物需要进行消化,这一过程便会调动人体血液参与其中,协助胃腐熟水谷,从而消耗一定的人体阳气。与此同时,在人体阴阳平衡中,人在上午的气血运化均属阳气,十二点后开始生阴。阳消阴长之时也正是我们进食午餐的时间,于是餐后本就衰微的阳气,还要调动出一部分参与腐熟水谷。原本保障“神志”的阳气丧失殆尽,自然导致“神志”不足,有昏昏入睡的感觉。

《素问·逆调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这句话解释了晚餐之后难以安眠入睡的原因。《黄帝内经》中又有“阳入于阴则寐”“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意思是说,夜晚本应是阳入于阴、阳气潜藏的安卧睡眠时段,但当我们晚餐吃得很饱或吃夜宵后,胃里存留下了大量食物。“胃者,水谷气血之海”,此时胃会司其受纳腐熟水谷之职,导致“胃不和”了,人体气血被调动协助运化,阳气由此振奋,而本应“归于肝”的血也在脉中游走,扰乱了“阳入于阴”“血归于肝”的生理过程,最终导致晚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掌控时间,合理饮食

养精蓄税要睡好

老子讲:“一阴一阳谓之道”。通俗来讲,睡觉是人修养生息、养精蓄锐的过程,是收藏、吸收能量的过程;白天工作、学习则是释放能量的过程。阴阳各半,缺一不可。最佳睡觉时间应该是亥时(21~23 点)至寅时(3~5 点),也就是在晚上 21 点睡下,早晨 5 点起床。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此时进入睡眠状态,百脉可修养生息。

中医理论还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除了晚上要保证良好的睡眠外,中午午时(11~13 点)也要安排半个小时午睡,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提神醒脑要吃好

“朝莫虚,暮莫实”,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晚餐一定不要吃太饱。古人有“早咸晚甜”的饮食原则,晚上睡眠不好时,可以喝加了蜂蜜的牛奶帮助睡眠。而想要提高午睡的质量,达到醒脑提神的目的,午饭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睡得反而不舒服,睡醒后也容易有肚子胀、胸闷、头晕、乏力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