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年轻人不再感冒?

文 / 九派新闻
2021-11-17 09:23

文|沪生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每当在饭桌上听到这些话,大家就心知肚明:又一轮劝酒,开始了。

曾几何时,劝酒也是“酒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人看来,喝不喝酒、喝多少酒,都成了衡量“感情”够不够“深”的标准。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之间,众人完成了社交,也通过酒杯确认了彼此的“关系”。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饮酒,更不用说劝酒了,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年轻人更喜欢“轻饮酒”。有超过六成的人,每年用于购买酒精饮料的花费不超过一千元。他们更青睐低度酒,喝酒的频率也更低。

年轻人对劝酒不再感兴趣了,首先当然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的考虑。科学研究早已表明,饮酒,即使是少量饮酒,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更注重“养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倾向于拒绝饮酒,并不奇怪。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劝酒所代表的酒桌文化,也早已让年轻人不再感冒。有饭局,有饮酒,看似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顿饭,背后往往有一些试探、一场交易。不纯粹的交往,让人感到“心累”。

尤其是劝酒行为的存在,更让年轻人难以接受。无论是某些长辈还是领导,总是爱用劝酒来显示酒桌上的“权力关系”。此时,喝不喝酒,已经与个人的喜好、习惯无关,而与是否“服从”“听话”关系更密切。

于是,本应该用来增进感情的劝酒,就异化为令人厌恶的“命令”。这种酒桌文化中的糟粕,早就应该被唾弃。

社交的目的应该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不应该带有过多功利色彩。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压力已经够大,生活节奏已经够快,还要在酒桌上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无疑是得不偿失。

还得提醒大家一点,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如果对方在喝酒前明确表示了酒精过敏或者服用了药物不宜喝酒,又或者明知对方不能喝酒还在一个劲儿地劝酒,引发醉酒人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作,导致伤残、死亡等损害后果,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进而言之,身处酒局的所有人,都有彼此看护的义务。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说有人喝大了,你得“管”。可见,那些还想着在酒桌上肆意妄为、任性劝酒的朋友,真的应该冷静一下,三思而后行了。

畸形、油腻的酒桌文化既然已经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抵制,不妨就让它静静地消逝在时光之中。三五好友,相聚交心,用更健康、文明的方式革新酒桌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方式。总之,不管自己爱不爱喝酒,都不该卖力地劝别人喝酒,这是为朋友好,也是为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