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的人顽固症!巧养护(二),反复感冒这么养护,提高免疫力

文 / 健康的记忆啊
2020-12-04 10:33

反复感冒

生活中,气虚的人主要表现就是反复感冒,气温稍有变化,就感冒了。而大多数人一旦感冒发热就吃药、输液,好了就停药,过一段时间又感冒了,再吃药、输液。

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地摆脱反复感冒的困扰,还得从补虚祛寒,调理体质入手。

黄芪、党参代茶饮,补气不感冒

黄芪是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黄芪和党参均属补气良药,党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的人。经常疲劳的感冒患者,不妨尝试喝参芪茶。

紫苏煮粥,防治风寒感冒

紫苏性温,味辛,有发汗、散寒、退热作用,风寒感冒之人宜食。若气虚之人风寒感冒时,宜用紫苏叶同大米煮成稀粥食用。

由于紫苏所含的特有的香气是紫苏乙醛,即紫苏精油,易于挥发,所以,煮紫苏粥时宜在稀粥临熟时加入紫苏叶,稍沸即可,不宜久煮。

参芪茶

材料:生姜5片,葱白5条,党参15克,黄芪30克。

做法:将材料分别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煎煮30分钟即可。

功效:生姜、葱白、党参和黄芪共用,具有补益肺脾、发汗解表的功效,用于体虚感冒风寒证,症见恶寒、头痛、胃痛欲吐、四肢酸痛、鼻塞、体倦乏力等。早晨服用,可连服7天。

家备生姜,吃出温暖

民间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等说法。而且在感冒发热时,很多人都会用生姜煮汤给患者喝,可以催汗,把寒气逼出体外。

生姜性温,吃过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生姜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能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所以,对于气虚的人来说,如果是受寒感冒,生姜是首选。

生姜泡茶

材料:生姜5克,红糖20克。

做法:①将生姜洗净,切片。②放入锅中,加水两碗,大火烧开,加入红糖,调匀即可。

功效:具有辛温解表的功效,可用于气虚所致的感冒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打喷嚏等。早晚各1次,可连服3 天。夏天服用,可祛除体内寒气,从而防止风寒感冒。

葱姜糯米粥

材料:生姜5片,葱白5条,糯米50克。

做法:①将糯米洗净,加水煮至将熟。②加入葱白、姜片,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生姜和葱白都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用于感冒风寒证,症见恶寒、头痛、胃痛欲吐、四肢酸痛、鼻塞等。早晨服用,可连服7天。夏天服用,可预防冬天感冒。

姜苏茶

材料:生姜、苏叶各10 克,红糖15 克。

做法:①先将生姜洗净捣烂,苏叶洗净。②共放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烧开,加入红糖调匀即可。

功效:本方具有祛风解表、温散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气虚导致的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恶心、胃部不适等。

头部穴位常按摩,感冒不反复

按摩对防治气虚所致的感冒有独特的优势,发病时按摩可调治各种症状,不发作时按摩可起到补肺健脾、固本防感的作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头部按摩手法有推、拿、按、抹。

可按双侧曲池穴、合谷穴,每穴约1分钟。

推或拿风池穴约1分钟。

推印堂穴,向上沿前额循发际至头维穴,再向下至太阳穴,反复4遍,每遍约半分钟。然后按印堂穴、太阳穴各半分钟。用抹法从印堂穴向左右至太阳穴,往返6 遍,每遍约8分钟。

除此之外,还可按双侧肺俞穴、脾俞穴,每穴约1分钟。

用艾条灸大椎穴、关元穴

穴位可选用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大椎穴、风门穴、膏肓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每次选两三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或施无瘢痕灸,每穴5~7壮。

肺俞穴上做敷贴

敷贴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用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敷贴的优点除了能使药力直达病灶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而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敷贴疗法对气虚所致感冒的治疗效果较好。下面介绍两种自制敷贴药剂。

材料:制附片、肉桂适量,蜂蜜适量。

取穴:上述两种材料研细粉,加入适量蜂蜜制成糊。每次取药糊6克,在肺俞穴上贴敷。

贴法:每次贴敷6~10小时后去掉,隔10天贴1次。大伏天起贴,到末伏止。

功效:具有温阳补肾、散寒防感之效。用于气虚的人冬天感冒,症见恶寒、乏力、腰酸等。

白芥细辛粉

材料:麻黄、干姜,白芥子,细辛,杏仁,蜂蜜适量。

取穴:上述材料研细粉,加入适量蜂蜜制成药贴糊。每次取药糊6克,选取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等贴敷。

贴法:每次贴敷6~10小时后去掉,隔10天贴1次。大伏天起贴,到末伏止。

功效:可用于寒饮伏肺的感冒,症可见怕冷、咳吐泡沫痰、胸闷、不欲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