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去哪玩?才能不被传染上新冠肺炎?

文 / 名医在线网
2020-05-07 00:55

眼看着五一小长假就要来临了,总有网友问:今年我们还能出门吗?可以去哪?有哪些注意事项?

这是一个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五一长假大家应该出去散散心,去看一看,我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奋斗,已经快憋得受不了了。我们看一下全国总体的情况,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真正有病毒的这种风险还是很小的,但是也不能不防范。

名医在线的建议是,打开公园的门,打开家门,尽量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不要聚餐,不要聚会,不能达到疫情发生以前那样的情景,不可能特别放纵,或者说,聚会、聚餐一类的活动不能发生。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我们身边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无疑是目前最热的词。

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表示,从4月1日起,将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列入每日通报,要求各地加强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管理。

随着全国各地无症状感染者的报道越来越多,你是否也担心,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是无症状感染者?

想要辨别身边的朋友、同事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咱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1. 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规定: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发烧、咳嗽、咽痛等自我感知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无临床可识别的症状和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为阳性者。

  1. 为什么会有无症状感染者呢?

这是因为,我们人体在接触到细菌、病毒后,免疫力 vs 病原体,较量开始,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当病原体弱于免疫力时,体内细菌、病毒被清除,人体不出现症状。

当病原体强于免疫力时,体内细菌、病毒继续嚣张,人体出现症状。

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还有一种可能:病原体与免疫力旗鼓相当,这时人体虽然不会出现症状,但检测结果呈阳性。

换句话说,免疫系统既消灭不掉病原体,又不会被病原体消灭掉。

不过,如果免疫力与病原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后,免疫力稍有松懈,被病原体称霸机体后,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从该过程不难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感染者检测结果为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仍然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还是无症状感染状态。

感染者检测结果为阳性,检测时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随后出现了临床症状,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在我们所熟知的传染性疾病中,其实很多疾病都有无症状感染期,比如说乙肝、艾滋病等,它并不是新冠病毒所特有的。

  1. 无症状感染者从哪里来的?

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发现了一些这样的人;

在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中,在开展一些主动检测的过程中,可能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在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进行主动检测时可能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在对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员主动检测时,可能会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不在每天的报告范围内,但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在集中隔离期间出现症状,则将其归为确诊病例,予以报告。

  1. 无症状感染者有没有传染性?

根据现有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的确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鉴于此,无症状感染者被诊断后,需集中隔离14天。

满14天后,经两次核酸检测(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阴性后,可解除隔离;若检测仍为阳性,则继续集中隔离观察。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要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观察。

  1. 我们的身边会有大批的无症状感染者吗?

不少专家认为,我国现处于新冠疫情防控的“下半场”,应尤其警惕外来输入型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这是不是说明,我国目前已经出现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了?我会不会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呢?

3月29日,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我国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目前了解得还有限,既没有具体数字,也未有详尽研究。

但根据已知的事实,也可做出一些推断。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对与其密切接触者的传染率很高,但我国近期新确诊病例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一些省份的新确诊数字已接近于零。这可以说明,我国还没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不是每个健康人都需要自我怀疑。如果在过去的14天内,没有接触过患者,没有到过疫区,且身边无家庭聚集性发病,身体也没有不适,就不需要过度担心。

  1.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虽然我国还未大量出现无症状感染者,但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对无症状感染病例,最好做到以下四点:

戴口罩、勤洗手、勤擦拭、勤通风

最好的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方法就是正确佩戴口罩和勤洗手。特别是在春运返程中,在火车、高铁等密闭的空间中,一定要佩戴防护效果好的口罩,做好严格的防护。另外,家里也要勤擦拭进行消毒。同时家里的房间也要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至少30分钟。

保持1米距离,避免共用物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明确提出: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所谓“接触传播”,就是接触到病毒污染物品,譬如感染者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等。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碰到眼黏膜、嘴巴、鼻子这些部位,就容易侵入体内。可能因为你和潜伏期或者无症状的患者摸了同一个门把手,你就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病毒潜伏期传播者。

所以,最好与这些人减少近距离的接触(1~2米之间或者1.5米的距离),避免共用一些物品。

单独碗筷,56℃以上煮烫30分钟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存在人传人现象。所以,要各吃各的,单独碗筷,56℃以上30分钟。

在返程的火车上,尽量不要在火车上进食食物。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除了呼吸道传染之外还可能通过接触传染,如果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使用了扶手、座椅等,都可能造成污染,所以,建议在封闭空间里,不要和其他人共同使用水杯;尽量不要进食食物,如果一定要吃食物,建议在进食之前用肥皂或消毒液做好手部清洁,减少接触传染。

要做好隔离,及时就医治疗

如果怀疑自己被感染,或已经出现了一些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隔离。有可能接触到的人,都一定要隔离观察10天左右。有条件的,最好做一个核酸检测,这样减少下一代病毒传播者的出现。

当然,现在天气越来越热,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各种各样的呼吸疾病也接踵而来。

  1. 常见的5种呼吸道传染病

第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和咳痰。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而来。

第二、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的症状虽有不同,但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常为共同症状。

第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防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上感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主要通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有些有发热、伴以咽喉痛、扁桃体肿大等。

第四、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国有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现象是我国目前急需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午后潮热、乏力、盗汗等。

第五、流行性感冒: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爆发流行。临床特征是急起高热、乏力、肌肉酸痛,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患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

  1. 春季预防呼吸道疾病的5个保健方法

第一,我们要提高自身免疫力。比如坚持锻炼,提高自己抵抗寒冷的能力;保证睡眠充足,利于机体的调节;保持愉悦的心情,利于增强抵抗力;不能让自己过度的疲劳,引起身体虚弱;有些抵抗力差的人群可以适当在周围卫生所注射疫苗,预防感染。

第二,我们要注意周围的环境。比如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流感流行区域,避免交叉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回家后及饭前均要洗手,避免一些病菌随手入口;定期在家进行消毒卫生处理;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居住环境的温度及湿度。

第三,饮食方面我们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但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多吃带点酸味的水果,这类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抗氧化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抵抗力。

第四,戒烟。纸烟含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多种有害物质,可使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多,呼吸道净化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吸烟还能引起小血管特别是肺小血管痉挛收缩,加重肺动脉高压和心肌缺氧。此外,纸烟中含有致癌物,因此,强烈建议吸烟者,特别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戒烟。

第五,按照人的正常生物钟起居作息。尽量不熬夜,避免过度疲劳。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保护免疫系统,耐受病毒侵扰。

说了这么多,也不能把全部的东西都说明白。名医在线邀请到了赴意大利抗疫回归的专家,梁宗安教授为我们做一场直播。他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也是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

2020年4月2817:00~18:00,梁宗安教授为我们讲述“赴意专家归来,教你预防呼吸性疾病”直播,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