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冒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类?

文 / 小金药师说药事
2020-03-19 16:08
"

一说起感冒的中医治疗,大家都知道要区别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来用药。风寒感冒选用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选用辛凉解表药,从药品说明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到医保目录,都是这么写的。那么,为什么感冒类中成药要分为风寒感冒药和风热感冒药这2类?为什么感冒经常从风寒和风热来区别论治呢?

为什么感冒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类?

感冒常见的中医证型

最简单的原因,阴阳。中医理论讲究阴阳的对立统一,那么在感冒的治疗上,自然也有“阴”感冒和“阳”感冒之分。风寒感冒以寒性症状(怕冷和流清鼻涕为主),属于“阴”感冒;风热感冒以热性症状(发热、口渴和黄鼻涕为主),属于“阳”感冒。但是,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医圣是张仲景,写了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其中就有外感病的诊治方法和方剂,例如邪在表宜用汗法,选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法。从“伤寒”这个名字以及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这样的温热性中药的角度看,《伤寒杂病论》中主要讲的就是外感寒邪的论治

为什么感冒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类?

张仲景与伤寒论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外感病的治疗上,除了伤寒学派,还有另一大学派,叫做温病学派。并且,中医历史上一直存在伤寒与温病之争,影响很大。简单来看,《伤寒论》之后,在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逐渐孕育发展、变革分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宋代的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元代的王安道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到了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正式形成了温病学派的代表著作。实际上,在建国后部分中医教材定义的中医四大经典中,直接将《神农本草经》去掉,换成了《温病条辨》,可见其影响之深

为什么感冒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类?

温病条辨(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什么是温病呢?温病也是一种外感病,只不过这类外感病以热证表现为主,发热、咽痛、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口渴等,也称外感急性热病。治疗上常选用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等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的中药,以及治疗危重症的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和至宝丹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现在以治疗风热感冒为主、能够辛凉清热为主的中成药,其实都是温病治疗用药。

例如,银翘散属于辛凉平剂,是最常用的温病治疗方之一,组方为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甘草。现代很多中成药,都是银翘散的直接复制品,例如银翘解毒片、银翘伤风胶囊,而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等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的组方里,也看的到银翘散的影子。又如,安宫牛黄丸属于温病三宝,是治疗高热神昏的代表方之一,而现代常用的清开灵口服液、安脑丸等都是在安宫牛黄丸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为什么感冒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类?

银翘解毒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中医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久矣,这种争论的历史积淀给外感类中成药带来了寒热分立的布局,形成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2个主要大类。其中,风寒感冒类中成药以伤寒方为主,而风热感冒类中成药以温病方居多。实际上,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伤寒温病不宜对立宜统一,寒温中药在组方中也经常并用,这是后话。

【小金药师说药事】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