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定要进补吗?四大族群补身有不同养生法

文 / 子君养生
2021-12-23 00:31

今天是冬至,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依照习俗总想喝上一碗暖暖的红豆汤圆、吃些带有辛香料料理、或进补点药膳。这样饮食好像才有种仪式感,更是对身体的一种保养。因应不同的年龄、性別、平时习惯不同,造成体质不一,该怎么补才是对的呢?

冬令补身有诀窍!应健脾胃、化湿气、补肾气

有人怕冷、有人怕热,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难道冬天就一定要吃温热烈性才能真正补到,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中医部妇儿科主任董懿容表示:“2021辛丑年整体气运为『水运不及』,要特別注意健脾胃祛湿气,提补肾气、疏理肝气。”

尤其是一些本来就肠胃较弱、身体湿气较重的人,常有腹泻、水肿、四肢冰冷、关节不舒服等症状,在秋冬可食用一些帮助健脾胃、化湿气、补肾气的食物,可以选择合適的药材跟食物一同燉煮,更能帮助身体適应这个季节。

平常比较容易感到疲倦、工作生活较为压抑或者较容易生闷气的人,更要注意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睡不好、头痛、排便不畅等小毛病,选择合適的药膳或食物来保养身体。

迎接2022年!新的一年需注意消化疾病

接下来的2022壬寅年,董懿容表示:“是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的一年,木气太过,以火气为主,而木克土,土对应脾胃,所以容易出现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胀气、胃不舒服及拉肚子等。”

前半年火化盛行,容易长皮肤疮痈疹子、头痛、耳隆耳鸣、胸闷等不舒服,下半年容易有筋骨关节不利,腰腹痛等问题。所以在进补上要注意肠胃的吸收,可避开过於滋腻或燥热的食物、药材,才能够补得刚刚好。

不同族群补身重点不同!冬季温补滋养阴血

董懿容针对四个族群提供以下养生建议:

想保养肠胃的养生族群:党参、炒白朮、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生薑等药材,药性平和,具健脾胃、化湿气疗效,搭配易消化的食材一同燉煮,请家庭中医师来开立,更能好吃又適合自己。

想呷百二的银髮族:熟地黄、何首乌、当归、枸杞子、菟丝子、山药、茯苓等药材,有补气血、补肾气效果,適合手脚冰冷、容易疲倦的族群,可与排骨或鸡肉一同燉煮;茹素的人也可搭配豆皮、菇类一起煮食。

压力大的上班族:麦芽、山楂、红枣、黄耆、少许玫瑰花,用电锅煮20 分钟作为茶饮,起锅即可放入保温杯带出门饮用,方便又养生。

想长高的学生们:熟地黄、炒白芍、川芎、当归、黄耆、黑枣、茯苓、炒白朮、党参、炙甘草等药材,可与鸡腿、排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起煮,要注意的是,小孩子在食用药膳前要先諮询中医师,才能够针对体质、年纪给予最好的调理,不建议自行到药房抓药。

吃得多不如补得巧,虽说冬令进补是华人的饮食文化传统,但真正要调补,一年四季都要好好吃、正確补。董懿容强调:“春夏要注意火气问题,平补凉补兼补阳气,秋冬注意气管与关节问题,温补但要记得滋养阴血。”身体的不舒服常是长久累积的小毛病,自然调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从现在就开始关心自己身体发出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