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了,才明白:闺女比儿子顶用

文 / 学而时习之育儿
2021-11-17 09:31

老年人越来越多,人一老毛病就来了,每到冬春季节,医院里经常人满为患,绝大多数都是“老年病”患者,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脑血栓、心肌缺血、动脉堵塞......,尽是看这些病的,60岁以上的多。来看病,有老两口来的,有子女陪着来的,有亲戚陪着来的,有同事陪着来的,各不相同。检查完,没事最好,直接到道回府。有问题就比较麻烦,需要住院治疗,陪护成了最大的困难,孩子都要工作,老伴年龄大,反应迟钝,腿脚不便,找个护工又舍不得花钱。卧了床,最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陪护人员,时间一久谁也受不了,要不人常说“久病窗前无孝子”呢!

岳父住院,家里就我一个“男劳力”,晚上陪床,白天老婆姐妹俩来替我,我再去上班,每天感觉天昏地暗的,身体特别乏,真想好好洗一澡,躺床上大睡三天。家里亲戚朋友来探望,都夸岳父的女儿女婿孝顺,老俩口好福气。虽然比较累,每每听到亲人的夸赞,也觉得累一点是值得的。

有一天,一对八十多岁的老两口来看岳父,嘘寒问暖之后,抓着我媳妇的手可是狠夸了一番,说“生女儿就是好,关键时刻能顶上”。岳父寒暄道,“你们也好命啊,四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争气,媳妇们也都有本事,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老伙计们都羡慕你们啊!”

话刚说完,大娘开腔了,原来前段时间,老太太住了近一个月的院,四个儿子倒是很孝顺,定点来给老娘送饭,每天盘问医生病情,四个媳妇除了刚住院那天,基本没露面,原因就是家里孩子需要人照顾,老公去看看就行了。刚开始,四个儿子轮流陪护,可是男人毕竟心不细,照料老娘总是不周不到,不是翻身时硌着腰了,就是搀扶时咧着胯了,再就是点的外卖全是“干货”了。老娘知道儿子们尽心了,也舍得花钱,但总是在一些小事上惹人不高兴,后来干脆和儿子们说,别来啦,让老伴来吧,儿子们没做好只能在心里埋怨,老板做不好还可以吼上几嗓子撒撒气。最后老伴连续陪了二十多天,整个人熬的瘦了一大圈,好在老两口都健健康康的回了家。出院那天,四个儿子说给老两口“接风”,订了最好的饭店,媳妇、孩子都来了,热热闹闹的,场面堪比过大年。在饭店,老两口完全没胃口,凑合着陪坐到下午三点。用老太太的话说,还不如继续住院,心里想的就是口稀粥、凉菜,吃完躺一会儿,这大鱼大肉的看着就反胃,孩子们是有这份孝心,可咱年龄大了,吃不下啊,真是强打精神撑起来那个场面,遭罪啊!

话题一转,老大娘又说到了另一个老伙计家里,三个闺女,也是家里老爷子住院。人家那叫一个享福啊,闺女女婿一天俩个陪床的,晚上没地儿睡,人家那女婿就拿一个防潮垫,睡在大爷床边,大小便都不用下床,一日三餐全是家里做,吃的可口,照顾的尽心。人家住院四十多天,闺女每天吆喝着女婿一起给擦身子,病号服都是一天一换,喂饭都是先给试了温,和谁都是合着口味来,怕嘴淡,今天加点糖、明天加蜂蜜、后天放点柠檬片,那叫一个周到,老汉住院不但没瘦,体重还增了四五斤,整个人一出院红光满面的,哪有大病初愈的样子。现在,人家老汉出门都是闺女女婿陪着,生怕走路有个闪失,那才叫享福呢。

大娘一顿感叹,期间又来了几波人,也坐在边上听着,偶尔插上几句嘴,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养闺女比养儿子强,关键时候能顶上。有人说,还是儿子好,有一把力气,还能去回来个媳妇儿。立马被人毙倒,理由是,现在都是女人当家,而且中国那人普遍又怕老婆的美德,有了闺女过几年就会给你领回个儿子来,比亲生的还亲,你要是生个儿子,过几年就去人家当女婿了,宁肯给岳父扛麻袋不给亲爹提白菜,指不上。

我想了一下,我既是儿子,也是女婿,好像这些年往老爹老娘那跑的真没有岳父家多,好像关心父母也没有岳父母多,看来要想证明养儿不比养闺女差,以后真的多关心一下亲爹亲妈了,他们也老了,身边也需要有个嘘寒问暖的人了。人说,“闺女是爹妈的小棉袄”,咱儿子们咋也得做爹妈一条“秋裤”吧,关键时候给送点温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