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进补季,黄芪和西洋参,哪个补气效果更好?弄清楚了再吃

文 / 健康的最前线
2021-11-12 18:31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又到进补季。黄芪和西洋参,都是我们常用的补品,都有补气的作用。黄芪,被古人称为“补药之长”;而西洋参,则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那么,到底谁的补气效果更好呢?

其实,它们之间没有可比之处,作用、性质、适用情况各不相同,如果要比,只能比一比,谁更适合自己。

黄芪和西洋参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黄芪和西洋参都有补气的作用,都是药食同源之物,都是大家日常所用的补品。

它们都可以泡茶、煲汤、泡酒、熬膏等。

不同之处:1、产地不同。

黄芪在中国的运用已有两千多年,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

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和加拿大,1714年才在加拿大的森林里被发现,后来,在美国也发现了野生的西洋参。现在,中国在长白山一带也有引种。

2、作用不同。

黄芪味甘,性温,主要作用是益气固表,不仅能补气,还能巩固体表的卫气。

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主要作用是补气滋阴,清热生津。

3、适用情况不同。

黄芪适合表虚、气虚的情况,比如自汗、多汗、换季爱感冒、脾虚泄泻等。

西洋参更适合气阴两虚而有火的情况,也就是说,西洋参适合虚热体质的人,而虚寒体质的人吃了,会适得其反。

或许是进口参的缘故,很多人认为西洋参比人参更好。实际上,如果单纯比较补气的效果,西洋参不如黄芪和人参,但西洋参可以清虚热,碰到虚而有热的情况,西洋参更适合。

所以,黄芪、西洋参、人参之间是无法比较谁的效果更好的,它们的作用各有千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平时怎样吃黄芪和西洋参?

黄芪和西洋参的吃法多种多样,今天分享两种比较经典的吃法。

黄芪六一汤黄芪和甘草以6:1的比例混合,切细,或打成较粗的颗粒。每次取一小勺,再加一个枣,用开水冲泡,或加水煎煮成汤。

当用于补中益气时,黄芪和甘草都炙过再用,效果更好。枣可不去皮、不去核,但要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为黄芪、甘草、大枣的味道都是甜的,黄芪六一汤的味道也是甘甜的,不难喝。但黄芪属于豆科植物,具有豆腥味,直接用开水冲泡虽然更简单方便,但豆腥味比较浓。不习惯这股味道,可以煎煮时间稍长一点,豆腥味变淡,味道更好。

玉灵膏桂圆肉与西洋参以10:1的比例混合,放到锅里蒸。西洋参可切成片或磨成粉。这种吃法出自清代名医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他记录的做法是将桂圆肉和西洋参放在饭锅之上,煮饭时顺便蒸一蒸,蒸到百次后再吃。

现代做法,一般是将蒸饭百次的时间折算成大约40小时,也就是直接上锅蒸40小时左右。

做法虽有些麻烦,但一次性可多做一些,能吃一段时间了。而且,经过长时间蒸制,桂圆和西洋参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适合那些虚不受补的人。

王孟英的做法,还加了和西洋参同样重量的白糖。加入白糖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白糖在中医上也具有健脾补虚的作用;其二,蒸了那么长时间的桂圆已经没什么甜味了,而西洋参的苦味就成了主味,加入白糖可以使蒸出来的玉灵膏味道更好。

蒸好后的玉灵膏,可存放在冰箱里,每次挖一勺,用开水冲调后饮用。

吃黄芪和西洋参要注意什么?

黄芪和西洋参都是补益之物,遇到外感疾病,如感冒、发烧、腹泻时不宜停用;痰饮过盛时也应暂停。

最好不要与浓茶同饮,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会破坏黄芪和西洋参中的有效成分,滋补效果大打折扣。

如脾胃积滞问题,吃黄芪和西洋参时,尽量避免吃白萝卜。白萝卜顺气化痰,有泻的作用,与补品作用正好相反,一起吃会减弱滋补的作用。

但是,体虚又同时出现脾胃积滞的情况,直接进补,常常会因脾胃运化不了,瘀而化火,即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这时,适当吃点白萝卜顺气,化解脾胃积滞,反而更有利于补品的吸收。

黄芪和西洋参都是补品,“无虚不补”,如果没有体虚的问题,不建议经常用黄芪和西洋参进补。但可根据季节或身体变化,适时适量地用它们泡点养生茶,或煲点药膳汤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