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结石、息肉,为什么胆囊总爱出毛病?

文 / 两性健康管家
2021-10-21 09:21

胆囊虽小,但它与人体多个脏器交叉相连,一旦发生恶变,很容易累及肝脏、胰脏等。而现实生活中,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石症(胆结石)却都很常见。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人数超过2亿;而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则达到6%,也就是说,平均16个人里面就会查出一个胆囊息肉!而且这些数值还在不断升高!

那你可曾想过,为什么胆囊总爱出现各种问题呢?

胆囊疾病的发生常常与这几个因素有关:

1 、胆囊功能异常

胆囊收缩可排出胆汁,如胆囊不收缩、收缩较弱或者胆汁存储时间过长,就可能逐渐形成沉淀、结石。

2 、胆汁成分改变

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与胆固醇形成一定比例,胆固醇能保持溶液状态不被沉淀析出。

但若胆盐及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增加,那么胆固醇就会被析出聚合成胆结石。

3、胆汁的排泄受阻

若胆汁向胆囊流入的过程中,胆管受阻、排泄障碍,胆汁淤积会刺激胆管诱发炎症;另外,胆汁的排泄途径受阻后,导致胆汁在胆囊中不断浓缩,最后也容易形成结石

胆囊有了结石,常促发胆囊炎,胆囊炎又可诱发胆石症,两者相互影响,常常同时出现;而胆囊息肉则可能诱发慢性胆囊炎。

由此可以看出,胆囊疾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常常会同时发生,更要提高警惕。

1、一日三餐无规律

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吃饭毫无规律,空了就吃,没时间就不吃~而这样的习惯让胆囊会受伤。

如:

*如果不吃早餐,胆汁长时间存留于胆囊内,容易淤积形成结石,也可能刺激胆囊形成息肉;

*如果长期不吃晚饭,会导致胆汁排泄出现问题

*如果进餐间隔太长胆汁胆囊内停留较长的时间,也会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风险。

2、膳食结构错误

不少人喜欢吃一些重口的食物,如高盐、高油的炸鸡、火腿、烧烤等,这些食物当中的油脂、胆固醇成分特别多,一旦大量进入体内,就会影响到胆汁酸以及钙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平衡,很容易患上胆结石。

太油不好,太素也不行——胆汁主要帮助脂肪消化,吃素的时候胆汁分泌较少,可能造成胆囊的代谢合成分解消化紊乱,和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甚至胆囊癌的发生有比较重要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要做到饮食均衡,荤素搭配。

3、饮食不洁

很多人喜欢到路边大排档、小摊贩处吃点宵夜,但若是食物没有处理干净或者没有完全做熟的话,进食后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现象。

当肠道压力超过胆道压力时,一些细菌可能逆流进入胆管,诱发急性胆囊炎,将来发生胆囊结石和胆囊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4、不爱喝水

当饮水不足,人体自身缺乏水分时,胆囊分泌出的胆汁就没有足够的水分供给,长期下去,很容易导致胆汁浓缩从而形成结石。

5、久坐不动

长期久坐不动,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也会变差,影响胆汁排出,从而易造成胆汁淤积,为胆囊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6、乱服含雌激素的药物

体内雌性激素水平过高,会减弱胆囊的收缩功能,延迟胆囊的排空速度,影响胆汁分泌,并且还会刺激胆固醇的分泌。

所以不可随意服用含有雌性激素的食品和药物

想要减少胆囊疾病,除了改正上述的习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这样做:

腹型肥胖者是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胃反流等消化代谢疾病的高危人群。减小腹围,本质上就是减少脂肪、促进代谢,对于保护肝胆都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