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两茯苓一两金”,医林状元龚廷贤:茯苓的这两点要清楚

文 / 小高医生健康之道
2021-06-12 19:17

提到茯苓,估计很多人都有印象,尤其是去过北京,或者就在北京的人都对茯苓耳熟能详,因为茯苓饼的缘故。虽然,很多人吃过茯苓饼,但未必真的见过茯苓,甚至连茯苓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但是随着中医养生文化的普及,人们越来越知晓的是,茯苓具有很好的祛湿作用,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养生谈资。

随着茯苓在人们养生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还出现了“一两茯苓一两金”的说法。那么,茯苓真的那么金贵吗?

其实这种说法重在说明茯苓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堪比黄金,而并不是说茯苓很名贵。那么,茯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古往今来,名医辈出,对茯苓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明代杰出的名医、医林状元龚廷贤,对茯苓的认识,也是很深刻的,并指出,对于茯苓来说,有两点要清楚。

我们先来看看医林状元龚廷贤在《药性歌括》中对茯苓是怎么说的吧,“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意思是说,茯苓这味中药,是淡淡的味道,属于甘淡性平,茯苓的味淡,具有渗透通利的作用,可以使体内的水湿从尿道排泄,因此可以调理痰湿不化和小便不利的病症。医林状元龚廷贤强调,对于茯苓的运用,要对茯苓的赤白这两点搞清楚,白茯苓重在化痰涎,而赤茯苓重在利小便、通水道。

不过茯苓的作用远远不止“渗湿利窍”这么简单,茯苓的利水渗湿的作用比较好,所以经常会被用到水湿潴留所引起的水肿、胀满等病症;茯苓的性味甘平,和缓能补,还有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作用,既有祛邪的作用,又有扶正的功能,还可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导致的泄泻,以及水饮凌心所导致的惊悸失眠等问题。

现代很多医者也没有详细区分赤茯苓和白茯苓,不过,一般所说的茯苓都是指白茯苓,是目前大部分含有茯苓的方剂中的常用中药,而赤茯苓与白茯苓的区别主要从归经和某些特殊功效上,白茯苓归心、脾、肾经,而赤茯苓归的是心、脾、膀胱经,因此《药性赋》也旗帜鲜明的表示,“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医林状元为什么要强调白茯苓和赤茯苓的不同呢?其实主要是白茯苓和赤茯苓的大部分功效是一样的,但是二者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白茯苓的主要优势在于化痰利湿,赤茯苓的主要优势在于利尿祛湿,虽然赤白茯苓都能解决湿气的问题,白茯苓所针对的湿气主要根源来自于脾,而赤茯苓所针对的湿气,最终通道却是膀胱,白茯苓对湿气采取的方式是“化”,而赤茯苓对湿气采取的方式是“通”。

对于茯苓来说,现代普遍认为,它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主要适应症为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等病症。茯苓的用途极其广泛,以至于很多中医方剂里都有茯苓的身影,但茯苓这味中药也不是百无禁忌,比如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等情况的人,就不适合使用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