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该如何理解?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0-12-05 09:04

《黄帝内经》: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该如何理解?

很多讲究养生的人,都听说过“七损八益”这句话。确实,七损八益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原文如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这段原文虽然不长,大却出现了两个很有知名度的养生概念:一个就是七损八益,一个就是“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前者,也就是说,如何理解“七损八益”呢?

不仅仅内经,“七损八益”这个词其实也出现在其它的养生典籍里。比如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里,“七损八益”主要是指的房中之术。

但作为中医的基石,《黄帝内经》里的七损八益,显然不能这么狭隘地去理解。同时,在内经里,“七损八益”出现在“阴阳应象大论”之中,结合其上下文义,我们基本可以得知,七损八益的规律,大致和身体的强壮盛衰趋势相同。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一段文字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数字,“七损八益”里的这两个数字“七”和“八”,会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七和八这两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算术里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比如在《易经》里,七八分别表示少阳与少阴(六为太阴,九为太阳),如果九定位在南方,六就在北方,七和八则分别位于东西左右。

这里需要稍微拓开说一下“太少”的概念。

在中医里,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都有“太少”的内容。“少”与“太”是完全不同的,“少”应该发四声,也就是指继续生长具有活力的状态,就像我们说的“少年”同理;

而“太”则意指生长到了极限而即将生变,也就是到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阶段。

如果把少阴少阳当作升降过程的预备阶段来理解的话,那么太阳太阴就可以理解为升降到了极点,而极则生变。因此,太阳太阴预示的就是转变。

再说回七八两个数字的寓意,七八加起来为十五,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数字。内经有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而三五一十五,十五这个数字其实代表的就是气。

有气就有生命,有神明就有循环和运动。因此,七八这两个数字,或许就是意味着阴阳的左右升降与循环往复。

知道了“七”和“八”的含义之后,那么,什么是“损益”呢?

个人认为,还时可能要根据《易经》来分析。

对《易经》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损益”在其中是两个卦象,损卦是第四十一卦——“山泽损”。意思大概就是损益制衡,属于一个下下卦像。《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而益卦是第四十二卦——“风雷益”。意思大概是损上益下,属于一个上上卦。《彖》曰:“益,损上益下”。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会去具体分析易经卦象的含义,之所以例举出来,只为更好地理解损益的区别。

从《易经》卦象来看,“损”是损下益上,“益”是损上益下,两者是截然相反的。而“上下”又有什么含义呢?

内经认为,对人体来说,精化气,气生形,精在下主藏,气在上主用。

由此可知,所谓的“损下益上”就是指精虚在下,气郁在上,而成为一种上热下寒之证,这就是“损”;而“损上益下”则指的是是精藏在下、气降在上,这就是“益”。

综上所述,内经说到的“七损八益”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就是一种“精化气,气生形”的具体应用。它所代表的,正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

从阴阳的相互转化,引申到精气的上下升降,这才是内经“治未病”的原旨。唯有遵循这个原旨,才能做到避损就益,健体强身,最终实现“尽终其天年”的长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