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成瘾者,为体重犯愁,为管嘴而想死

文 / 健康饮食运动速递
2020-10-12 12:26

#秋天会养生健康不踩坑#

每年只有1次情人节,但是,每年有2个肥胖日。5月1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防治肥胖日;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联盟设立的肥胖日。卫生机构,呼吁减重,因为肥胖已经被列入危害健康的10大流行病;肥胖联盟,强调消除体重耻辱感,并且将那些因为体重而产生的针对个体的消极行为和态度,称为体重歧视。这两者都有积极意义,却难以解决部分人的困惑,比如,特别想减肥,却无法控制食欲。不禁会想,本星球是不是有1种叫吃瘾的病呢?

成瘾,在精神医学的范畴内,是指人们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习惯的依赖达到一定程度,具有强迫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吃瘾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食物成瘾,无法理性地控制某种食物的食用量和食用时间,同时会产生耐受、戒断、渴求等行为特征。比如,看着减肥教学片,突然就想喝着饮料吃炸薯片,得不到,就像犯烟瘾或毒瘾,浑身不舒服;刚出健身房,就想吃烧烤,坐到小摊上,猛撸10串大腰子;洗了,抱了,准备运动了,却跳下床找泡面和火腿肠。吃比什么都重要,还能愉快地减肥吗?

吃,本来是维持生命的必要行为,为何会弄出吃瘾呢?从生理机制来看,食物成瘾与药物滥用等成瘾相似,都与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涉及到多巴胺、乙酰胆碱、阿片类物质、伽马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吃东西,会引起多巴胺分泌,进食量增加后,乙酰胆碱分泌也增多,而这2种物质的释放与氨基丁酸的合成和运输相关;氨基丁酸能够兴奋进食中枢,进一步刺激进食。如果长期摄入某种渴望的食物,就会激发这条神经通路,而阿片类物质,会产生满足感,同时也会增加进食。如果不能节制食欲,就会产生暴食、戒断、渴求的循环往复,最终导致食物成瘾。

食物成瘾,并不少见,据相关调查,普通人群,食物成瘾的发生率约为19.9%;肥胖人群,约为24.9%;正常体重者中,食物成瘾为11.1%;而且,年龄超过35岁的人,更容易患食物成瘾症。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中,食物成瘾的比例明显高于血糖水平正常者。产生食物成瘾的食物,主要是高盐、高糖、高脂的品种。

食物成瘾的诊断,需要借助专业的评价量表。主要表现包括,对于某些特定食物,吃的量比计划的摄入量多;尽管不饿,也会继续吃特定食物;会持续吃某种食物,直到感觉身体不适;不吃或少吃某种食物,会产生焦虑;饮食过量后,很长时间内感觉懈怠或疲乏;会整天吃某些特定食物;发现缺少特定食物时,会通过各种方法获取;频繁进食某些特定食物或者进食过多,甚至减少工作或与亲友相处;会因为不提供某些食物而不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减少或不吃某些特定食物时,会出现激动或焦虑,以及其他身体症状;为自己的饮食行为而苦恼。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发现自己具备这些特征,就应该找专业精神科医生协助诊断。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于超重者及体重正常者,食物渴求所激活的是不同的大脑网络。有学者认为,进食倾向可能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肥胖者的脑中,成为脑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因此认为,肥胖的潜在脑机制可能类似于物质成瘾,要像帮助戒酒或戒毒那样,治疗肥胖。还有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食物成瘾症的患病率升高相关,童年期躯体虐待所导致的创伤应激障碍,与食物成瘾的相关性最为强烈。研究结果提示,吃瘾背后隐藏着对压力的反抗。

应对食物成瘾,有3条措施。第1是调整饮食习惯,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减少热食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延长进食时间和胃排空时间;第2是转移注意力;第3是药物治疗,比如增加多巴胺反应的药物,这项措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