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文 / 沈阳卫生健康发布
2019-08-19 18:00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近日,沈阳市安宁医院联合中国邮政法库依牛堡子支局开展线上健康大讲堂活动,邀请五疗区主治中医师苗慧为大家带来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苗医师说,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治未病"思想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形象的描述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极其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

目前很多的医院都开设了中医"治未病"中心,那么中医"治未病"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对养生又有何指导意义呢?

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强调防重于治的重要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人的作息规律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来调整自身的作息。如《皇帝内经》中所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充分调养脏腑气血功能;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脏腑功能受到六淫邪气的不利影响,减少疾病的发生。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人们还应注意日常活动及情志与养生的紧密关系。《皇帝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起居有常,指日常生活要有良好规律,饮食有节指饮食有节制,既不能忍饥挨饿,也不能暴饮暴食。情志的调节亦是养生的关键。情志失调既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又是一种直接的治病因素,能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而伤及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既病防变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指疾病已经发生后,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控制疾病的进展。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任一脏腑的病变都能引起其他脏腑的机能失调。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都有特定的联系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准确预测疾病发展的趋势,及时切断疾病的传变途径,是既病防变的关键。如《金贵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指疾病初愈时正虚邪恋,阴阳未平,机体各项功能还处于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 如果此时调养不当,很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遗留后遗症。所以"治未病"还包括病后调摄,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干预,防止疾病复发而再次损伤机体。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最后,苗医师强调"治未病"思想贯穿中医调理过程的始末,它的本质要求是最大限度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病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健康中国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饮食健康一点,作息规律一点,健康中国就会离我们更近一点。

【本期专家】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

苗慧,沈阳市安宁医院主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针灸、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疾病。擅长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精神疾病伴发的躯体疾患,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各种疼痛、失眠、头晕、耳鸣、水肿等症。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供稿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