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防三病,做四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文 / 寻医问药
2018-07-31 17:20

有人称,夏季是一年四季中最难养生的季节,但又是,养生最重要的季节!

“三伏天”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防三病,即暑邪、湿邪、寒邪。

“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防三病,做四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一、防暑邪

“伏” 指“伏邪”,也就是中医讲“六邪”中的暑邪。

中医认为,“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独发于夏季。

暑热之邪会耗散阳气津液,大量出汗,使体液减少而伤津,出现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

预防疾病: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

二、防湿邪

“三伏天”也可以说是“长夏”,从中医上讲,长夏对应的五脏是脾。

夏季炎热,且多雨而潮湿。脾最怕湿,湿气过重会出现食欲不振、经常乏困、无精打采等现象。

预防疾病:肠胃炎、湿疹等。

三、防寒邪

很多人认为,“寒”只会出现在冬季,但,现代人们在夏季,空调冷气使用普遍,使周围气温骤降,加上,饮食过于寒凉,也容易使人体受寒邪而发病。

“百病从寒起”,寒邪易损阳气,让人出现倦怠无力、新陈代谢缓慢、有汗排不出、身体畏寒、易感冒、腹泻等表现。

预防疾病:胃肠道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入伏后,做好四件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防三病,做四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三伏天,一共40天,安稳度过,讲究“以慢制热”,坚持做好四件事。

一,喝水慢一点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出汗多,很容易出现强烈的口渴感,但这时,身体已经极度缺水。

喝水养生,也是三伏天里的重中之重。喝水时,不要太快,否则,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对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要注意。

喝水时,一定要小口、多次、勤喝,这样还利于身体吸收。喝水时放一些花草茶,还有很好养生功效。

金桂菊茶:降火、消炎、排毒

炎热天气很容易使人的火气上升,出现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表现。

夏天去火,每天一包金桂菊茶即可。此茶由金银花、桂花、胎菊、蒲公英按一定比例搭配制成 茶包,用热水冲泡。

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能清热解毒,可改善口臭,清除体内毒素。

桂花,性温,有止咳化痰。清肿散瘀的功效,且还有调和茶性的作用。

胎菊,擅于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临床上常与蒲公英配合适用,有清热解毒作用。

而蒲公英也有很好的降火、消炎作用,对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很有疗效。

四者搭配,能很好降肝火、改善口腔炎症、促进体内排毒。

二,午睡慢一点

三伏天的天气炎热,很多人在晚上睡不好,到了中午适当午睡半小时,让身体得到休息,对下午工作有很大帮助。

但午睡要“慢一点”,不要吃完饭立即睡觉,适当坐一会,在休息,这样有助于胃部消化。

另外,天热,吃饭易出汗,很容易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饱餐后血液更多流向消化器官,与脑部血液竞争,此时入睡会有诱发脑梗死的风险。

三,运动慢一点

俗话说“夏练三伏” 夏季运动也是有讲究的。

一方面,夏季天亮得早,很多人习惯早早去公园晨练。殊不知,夏季空气污染物比较多,经过一晚上的“沉淀”几乎都在地皮表面,最好是在早6点后运动。

另一方面,夏季人体耗能较大,像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要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简易广场舞等。

记住,运动后,降温也要“慢”,不要立即进到开空调的房间,避免身体毛孔收缩,体内热气排不出。

最好采用逐渐的降温方法,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

四,心情慢一点

酷热的夏季,人们的心情很难平静,但也要在三伏天里戒骄戒躁。

有研究表明,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会出汗;且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

“三伏天”是养生黄金期,防三病,做四事,助你一年少生病

让心情慢下来,放轻松,可以这样做:

1,静坐

当心情烦躁时,可采用静坐的方式缓和。若配合一些小动作会更好。

做法:

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2,做家务

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

扫扫地、擦擦桌子,也可以给全家人一个舒适的环境,避免脏东西进入呼吸系统,影响健康。

夏天打扫房间,建议两三天打扫一次。

延伸:

据《黄帝内经》中记载“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其中,“伤暑”为起病缓,病情轻;而“中暑”则是发病急,病情重。

“暑邪”有3个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据《温疫论》中记载“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当邪气潜伏于体内,属于外感热病的一种,即为“伏气温病”。

其特点是:邪之中人,并不立即发病,邪气潜伏于体内,不具有临床症状,过一段时间后,或伏气自内而发,或伏气为时令之邪所诱发,也没有明显的表征阶段,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

现代医学上讲,当致病源侵入人体后,机体尚能进行正常的免疫应答,所以,感染当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病源一直都在,适逢气候反常、骤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身体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病源就会趁机滋生、繁殖而发病。